关于明朝的中央政治体系,是怎样管理并导致灭亡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01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央集权,经过十几年的准备与试探,最终借助胡惟庸一案,成功废除了丞相制度,并改组中书省为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然而,朱元璋虽然在政治制度改革上实现了“破”,但却并没有“立”来起来行之有效的新制度。为此,他不得不依靠没日没夜的高强度工作,来弥补制度上的缺失。

朱棣靖难成功以后,为了进一步完善中央政治制度,探索建立了内阁制度,企图依靠内阁这个“秘书群”来辅助自己管理国家。但是由于朱元璋余威犹在,朱棣并不敢公然违反祖制,因此对内阁的使用还仅仅停留在咨询意见上,而且内阁大臣的品级也都非常的低,最主要的是并未赋予给他们真正的实权。

朱棣去世后,留下了三个对明朝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杨士奇、杨荣和杨溥。这三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因为他们辅政时期,明朝的中央政治制度逐步走向成熟。首先,在朱高炽、朱瞻基执政时期,三人工作经验、精力俱佳,联手实现了内阁由咨询机构向权力中枢机构的转变;其次,朱祁镇时期,三人逐渐老去,宦官王振崛起,他们也亲眼见证了宦官政权的第一次崛起。可以说,明朝最重要的两个辅政机构——内阁和宦官集团都是在这个时期走向巅峰。

走向成熟的明朝中央政治制度体系,由三种最主要的力量组成,分别是皇帝、内阁和官宦,就制度上而言,皇帝主宰天下,拥有最高的裁决权;内阁属于有了实权的秘书机构,相当于皇帝的外脑,具有“票拟”权,如果皇帝不管事,建议权可能就是决策权;宦官属于皇帝左右手的延伸,具有“批红权”,如果皇帝很懒,这个批红权相当于最后的拍板权。

如果打一个形象的比喻,皇帝就好比马夫,内阁和宦官就相当于两匹马,如果皇帝能够让这两匹马朝一个方向使劲,明朝就国泰民安;反之,就会陷入无尽的内耗之中。

对于皇帝而言,自然希望能够同时控制宦官和内阁这两匹“烈马”,然而事实是,大部分情况下皇帝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于是明朝皇帝就选择了退而求其次:既然无法同时控制,那就选择让他们相互制衡。

明朝最有名的宦官擅政时期有三个,分别是宣德时期的王振、正德年间的刘瑾和天启年间的魏忠贤,他们的擅权专政之路固然有这样那样的诱因,但最为普遍都是之前内阁过度强势,让皇帝感到不安。以王振为例,在他崛起之前,一直都是“三杨”把持朝政,这三人无论是能力还是忠心都绝对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朱祁镇并不喜欢他们,反而更喜欢经常陪他他一起玩耍的王振,这其中固然有个人感情和性格的原因,但我认为,内阁长期强势,皇帝想要借助宦官打压宦官也是实情。

明朝内阁强势的时期则有很多,比如说徐阶、张居正、高拱、杨廷和、杨一清、“三杨”等辅政时期,与宦官集团上位前的情节极为类似,他们的这些人也多是踩着宦官的尸体走上来的。比如说杨一清,这位“"出将入相,文德武功”的能力,能够再次回到朝廷任要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设计除掉了大宦官刘瑾。当时的皇帝确实喜欢刘瑾,但是当听到刘瑾可能威胁自己的地位时,还是毫不犹豫的借助外臣力量将其除掉,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当然,对于明朝来讲,这两个政治集团也不是一直处于对抗状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他们也曾联手推动过明朝的发展

。最著名的莫过于张居正与冯保了的联合了。隆庆年间,他们为了赶走高拱而走向联合,万历年间延续了这种合作关系。由于万历尚且年幼,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因此明朝的中央权力运行模式就变成了张居正“票拟”,冯保“批红”,至于中间的皇帝审核这个环节则基本被省略了。为了排除异己,打压百官,他们联手上演左手奏请右手批复的把戏。

除此之外,明朝也曾经出现过皇帝成功同时驾驭两个政治集团的情况,比如说嘉靖朝中期,朱厚熜在成功斗倒了杨廷和之后,彻底控制了内阁,而后又诛杀了江彬等人,打压了宦官集团,在他的控制下,这宦官和内阁两大辅政机构,各司其职、高效运转,帮助他开创了明朝中兴局面。再比如说隆庆初期,隆庆皇帝虽然看似闲云野鹤,但是他通过自己独有的方式,也是成功的控制住了内阁和宦官集团,不仅自己过得比较舒服,国家的运转还比较高效。

在明朝这种双辅助机构情况下,皇帝能力强到可以同时控制两个机构,自然能够迸发惊人的力量;如果能力次之,则抓一个放一个或者相互制衡,虽然徒增了内耗,但确保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如果能力再次之,那就只能坐山观虎斗,关键时刻支持一个打压一个,借以实现平衡;最后,实在不行就让双方自己斗,皇帝本人躲起来图个清闲。

因此,就整体而言,明朝自朱棣以后两百多年的历史,宦官与内阁一直交替掌权,这其中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特殊原因,但是深层次分析,还是明朝特殊的中央政治体制所决定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