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第四精神病院九区封闭式管理病人是啥种情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01
1、警惕被“精神病”——可怕的标签化

心理学家罗森汉在1973年开展了一项实验,在该项试验中,罗森汉招募了七名志愿者来假扮病人,包括他自己,一共是八个假病人。实验开始,他们在接受医生的检查后,七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顺利”进入了精神病院。这说明,当时的精神病院的入口是很松的。到了精神病院以后,这些人不再假装精神病,而是行为完全正常,但精神病院里的医务人员仍然把他们当做精神病患者,他们平均住院时间大约为20天,没有被一个医务人员识破。这说明,一旦被诊断贴上了“精神病”的标签,大家就都会不假思索地把你当成个病人了。

标签化会成为一个人的“自我实现预言”,当我们被贴上“抑郁”“焦虑”“强迫”的标签时,就很可能自我暗示,从而让自己的行为越发像个“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患者,所以,精神病的标签就成为了个“预言”,一语成谶,最终让病魔真的缠上你。

2、少打击自己——太丧容易抑郁

1967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研究人员把狗做了一定程度的束缚,让它们无法跳过隔板,保证狗无论如何也躲不开电击。在对比的实验中发现,经过几次尝试,狗意识到自己怎样做也没法逃开电击,它就索性放弃抵抗了,甚至当研究人员把它们再放到新的环境里,让它们有能力逃脱,它们也会放弃。

心理学家管这种现象叫做习得性无助。这种无助,是由于后天的持续经历造成的。在生活中,大多数人在长期从事高难度的工作时,会经历打击,打击惯了,他们就开始学会接受命运,也就慢慢变得消极,而这种消极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无助,长期以来,这种无助感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所以,要想让自己远离“抑郁症”,就少给自己些打击,多做些喜欢的事,把爱做的事情做好,也是一种自我精进啊。

3、别被挤出毛病来——留点个人空间

1962年,心理学家卡尔霍恩就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群小白鼠放在一个安全、封闭、食物充足又没有天敌的狭小空间里,按照常规的繁殖速度,一年多以后,这里应该有5000多只成年小白鼠。但实际情况却显示,最终只有150只存活下来。在监狱里,科学家也发现:那些拥挤牢房中的犯人,死亡率、杀人率、自杀率和生病的次数都明显更高,并且他们还有更强的再犯罪倾向。

拥挤是诸多心理问题的致病基因,毕竟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具体空间里,把握好这个关系,给自己留点个人空间,是有助于提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