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1. 求与“和谐"有关的诗句或古文,最好注明出处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诗句 1.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唐·柳宗元《江雪》 3.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5.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6.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几《三衢道中》 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8.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唐·张志和《渔歌子》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唐·苏轼《惠崇 》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李清照《如梦令》 1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辛弃疾《西江月》 1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王维《使至塞上》 1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曰升。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9.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20.山下兰溪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宋·苏轼《黄鹤楼》 2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宋·苏轼《浣溪沙》 2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崔颢《黄鹤楼》 23.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东汉·曹操《龟虽寿》 2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东汉·曹操《龟虽寿》 25.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晋·陶渊明《饮酒》 26.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2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关雎》 29.鸡栖于埘,曰之夕矣,羊牛下来。《诗经·君子于役》 30.鸡栖于桀,曰之夕矣,羊牛下括。

《诗经·君子于役》 3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曰风雨大作》 34.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宋·陆游《游山西村》 3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 李商隐《无题》 3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唐· 李商隐《无题》 37.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8.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东汉·曹操《苦寒行》 3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 40.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4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宋·范仲淹《渔家傲》 42.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五代·韦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43.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44.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唐·李白《早发白帝城》 4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4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四首》 4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乐府诗集·木兰诗》 48.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乐府诗集·木兰诗》 49.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乐府诗集·木兰诗》 5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乐府诗集·木兰诗》 5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2.散入竹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4.长风万里送秋燕,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5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唐·杜甫《望岳》 5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唐·崔颢《黄鹤楼》 5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题破山寺禅院》 58.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9.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汉乐府·陌上桑》 60.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躇。

《汉乐府·陌上桑》 61.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汉乐府·陌上桑》 62.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陌上桑》 63.结庐在人镜,而无车马喧。晋·陶渊明《饮酒》 64.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

晋·陶渊明《饮酒》 6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 66.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67.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68.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淡淡风。

宋·赵师秀《约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2. 和谐在古文中有什么相关的说明吗

“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太和”汲取了儒、道两家的和谐思想。儒家侧重于追求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于追求天与人的自然和谐。

《易传》的“太和”观是儒、道两家和谐思想的整合与提升。就“元亨利贞”所表述的自然和谐而言,是与道家的思想相通的,但又与道家大不相同,它力求把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既要关乎天文,也要关乎人文,随时随地从自然的和谐中探寻其所蕴含的伦理意义,谋划社会和谐。

因此,《周易》重视发挥“自强不息”的奋发有为精神,不同于道家那种强调无为的思想。

3. 和谐在古文中有什么相关的说明吗

“保合太和”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太和”汲取了儒、道两家的和谐思想。儒家侧重于追求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侧重于追求天与人的自然和谐。

《易传》的“太和”观是儒、道两家和谐思想的整合与提升。就“元亨利贞”所表述的自然和谐而言,是与道家的思想相通的,但又与道家大不相同,它力求把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结合在一起,既要关乎天文,也要关乎人文,随时随地从自然的和谐中探寻其所蕴含的伦理意义,谋划社会和谐。

因此,《周易》重视发挥“自强不息”的奋发有为精神,不同于道家那种强调无为的思想。

4. 能 表达生活和谐美好的文言文..论语中的也可以`急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5. 以《和谐说》为题或话题写一篇文言文

和谐说

什么是和谐?

思想,大小,颜色,音调等各方面各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整体之间均衡匀称,没有什么使人产生不愉快或讨厌的感觉,称之为和谐。这是《辞海》给出的定义。

和谐的定义过于抽象化,究竟什么是和谐?

和谐就是狭窄的弄堂里行人微笑着相互侧身而过;就是他人与尴尬时再也听不到哄笑,他人有难时,你我及时地伸出的温暖的协助之手,送去的温暖话语和同情的目光;也是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汽车,雨天雪后扶老协幼过马路的陌生的身影。

和谐是什么?

警察再不为“犯罪”而奔波,法律只是个历史名词,柏林墙永远的倒掉,“台海”变成坦途,“三八线”只是具有地理意义上的经纬线;再没有“核查”人员的忙碌,飞机再没有携带武器弹药的空间,这些难道不是和谐?让全世界人民永远听不到贫穷饥饿的声音,让“制裁” “冲突” “反恐”从字典里永远消失,让枪炮永远躺在人类历史的博物馆里,让和平鸽自用飞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耸立的烟囱不再冒黑烟,绿树红花倒映在鱼儿畅游的河水里,鸟儿在林中自由自在地歌唱。从工厂流淌出来的不再是污水,尘霾不再笼罩我们的城市,沙尘暴也只能在以前的影像中看到。这也是和谐。

和谐在哪里?

和谐在你我身边。辛弃疾看到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拨莲蓬。呈现在曾皙眼前的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二三人,童子五六人,浴乎沂,风乎霁兮,咏而归。

孔子对中庸和谐有这样的诠释: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类似我们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吧。

和谐是心灵的互通,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互容,也是不同肤的人和睦共处。马丁.路德.金在40多年前的演讲中说:我有一个梦,奴隶的后代与奴隶主的后代将会环坐在兄弟相爱的桌前;我的四个孩子有一天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不是根据他们的肤色而是根据他们的品德与性格来评判他们。这也应该是他希望的和谐吧。

和谐没有国界,和谐有你,有我,也有他。

6. 大家帮帮我,有关和谐社会的, 引用古文

中国古代的和谐社会观

·李含章·

不久前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纲领性文件形式,确立了全党、全国未来十五年的和谐社会的发展纲要。意义非同一般。

和谐社会的构想,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朔到周文王时代。姜太公认为国家必须有“三宝”:大农 大工 大商。他在《六韬·文韬·三宝》中详细阐述三宝的内涵:“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三宝完(具全,笔者注)则国安。”

按今天的话来说,一个地区,第一产业(农业)搞好了,则粮食供应充足;第二产业(手工作坊)搞上去了,则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充足;第三产业(商业)办好了,则流通领域商品货源充足。三个产业共同发展,人民生活就不再有什么忧虑。社会秩序安定,社区关系安宁。三个产业共同协调发展,国家才能安定团结。

可以说,这是关于区域性经济三个产业的最早期经典论述,也是圣哲先贤们的和谐经济观、和谐社会观。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