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雕侠侣》里看爱情(二)——郭芙:“冤家式”爱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4
了解郭芙的人应该都知道,金庸笔下的郭芙人性刁蛮、不可一世,不过也恰好,如果没有郭芙,杨过也不可能一步步成为世人景的仰神雕大侠。

    大家可能觉得郭芙作为《神雕侠侣》的女配角,一路上与杨过百般阻挠、冷眼相对,怎么会有爱情一说呢?杨过应该对郭芙没有感情吧。其实不是这样的,仔细品味金庸先生的笔锋,他们二人的关系“细思极恐”。

    事实上,郭芙作为桃花岛黄蓉与郭靖家的大小姐,无论是样貌、品行、还是见识都远在杨过之上,并且郭芙对杨过的第一印象还是很不错的,小小的爱慕之心已经萌芽,但是杨过却处处傲慢,不留情面。杨过从小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他又本是大情大性之人,面对郭师妹的骄扬跋扈自然会有诸多排斥。但其实二人是彼此有情愫的,只是年少无知,又因为彼此的成长环境差异导致性情不同,一个是千金小姐,其意志从来不可违逆;另一个又是自卑自负,自尊心极高的人,使得这样的两种性格注定要彼此消耗,彼此争吵。

    若说情愫,郭芙对杨过的感情不用赘述,杨过表面看起来极度讨厌郭芙,但其实仔细想来,全部是自己的自尊心在作祟。在第一次召开中原武林大会的时候,杨过与小龙女重遇时被外面的争吵惊扰到,杨过力战群雄、大显身手的理由是因为金轮法王等人惊扰到了他的姑姑,然而试想,以杨过的性格,如果没有姑姑,他难道不会挺身而出吗?这就是杨过,在经历了洪七公与欧阳锋交手,武功大有长进的时候,本来就愿意表现自己。不是说杨过轻浮高调,只是因为他太需要被认可、被尊重,尤其对那个从小就对他颐指气使的郭芙。除此之外,很多人在阅读《神雕侠侣》时,都没有注意到这段情节里有一个小细节:杨过在见到郭芙时的内心情绪,远比郭芙认出杨过时的郭芙的情绪要激动的多。这说明,潜意识里,杨过很在意郭芙,对郭芙始终念念不忘。而后,武林大会的大展身手也使得郭芙改变了对杨过的刻板印象,虽然身边有大武小武的追求,但是相较之下,还是这个英俊潇洒的杨过能够独当一面,所以芳心暗许。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当郭靖夫妇想要将女儿许配给杨过,却被杨过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杨过拒绝的原因,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他与姑姑两情相悦,另一方面,杨过一向的自傲也显露无余:你郭芙看不起我,现在无论我的武功还是师父,都是比你强的。也正因如此,他们二人的矛盾也从此时开始。如此顺延而下,杨过被郭芙断臂、小龙女中毒分离16年之久,杨过都没有寻郭芙报仇。即便到最后,杨过为郭襄送上3份生日大礼,也难说有报复郭芙的意味。郭芙对杨过的态度直到第二十九回“劫难重重”中被杨过救出火海之后那一段才发生质的转变:一切都是自己从小积累的自尊心蒙蔽了自己,而杨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真是造物弄人。

    这种彼此相爱却又互相伤害的例子在现实生活力比比皆是,因为二人性格不合便恶言相对、企图改造对方,甚至错过一生。那么这种爱情的心理学效应是什么呢?

1.反差:蓦然回首,发现你的美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分4组,每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被评价者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对数十人进行实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这一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也就是说,如果你一直很讨厌一个人,有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潜意识以一种固有的模式来认知对方,当某一天或经历了某一段时光,突然发现他并不是你所认为的模样的时候,这种偏见会大幅度减少,甚至转化为好感。

2.批评也是一种关注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可见,批评也是一种关注。在“冤家”的互动模式里,虽然大部分都是批评或针锋相对,但也相当于给予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不管是正向还是负向的,总是能在对方的心理映射一些痕迹和能量。

    今天说的这些有没有颠覆你对《神雕侠侣》的价值观呢?世间的感情,有多少种爱,就有多少种恨。想想身边那个你讨厌的他,你的内心是否也有过小小触动?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