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与“成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大秦帝国》最后一部中,范增与项梁对话,阐述“善谋”与“成事”之间的关系,精彩绝伦。

范增抛出“善谋者不成事”的论点,项梁惊讶。范增解释:天下虽乱,秦也绝非流散千沙所能灭,善谋者不成事,必得遇善决之主,而后可成大业。项梁再问:善谋与善决孰难?范增解答:善谋在才,善决在天。善决须天赋坚刚,否则必为俗人众议所动。范增开始暗示“善决”的关键作用。最后项梁问:先生与张良,孰有高下?范增的回答堪称完美,让我瞬间拜服,摘抄如下:

“果真善谋之士,素无高下之别。世人所谓高下者,奇谋成败与否也。然谋之成败,在断不在谋。故,无谋小败,无断大败。譬如老夫谋立楚怀王之后,张良亦谋立楚怀王之后。刘邦听之当即实施,业已在月余之内访查出楚怀王之孙。项公听之,则直到日前刘邦来拜方有决断。此间之别,在老夫张良乎?在项公刘邦乎?”

毫无疑问,“谋之成败,在断不在谋”直指项梁,老范增最终也抛出了观点。所以说,项氏最后败于刘邦,从起兵之出已现端倪。看到这段的时候,我暂时放下了书,以便让自己的思绪飞一会儿,虽然可能一会儿就不知道飞哪去了。

很容易,我就想到了另外一人。时间向后推四百年左右,来到了东汉末年,这位经常被褒贬的人就是拥有“四世三公”光环的袁绍。

董卓乱京之后,十八路诸侯起兵反董,讨伐董卓失败之后,诸侯陷入混战。袁绍凭借自己家世和雄才迅速拉起队伍,并在战胜公孙瓒之后坐拥青、幽、并、冀四州,谋士、战将如云,声势达到鼎盛。实力最强的袁绍最后没有统一全国,而是败给了自己的发小曹阿瞒。后人当然给袁本初找了很多战败的原因,不过若让范老先生给出原因,估计还是——寡断!

仔细想想,袁绍一生有这么几大败笔,是导致其最后失败的原因。

败笔一:汉献帝东归,袁绍未迎奉天子。王允计杀董卓之后,李傕、郭汜攻打长安,汉献帝被劫持,后历尽艰辛才得以逃脱魔爪。东归途中,本来袁绍更占地利,但是自己却并没有迎奉天子,而是将这块大汉正统的招牌拱手送与曹操。若是说曹操手下的谋士毛玠给曹操提过“奉天子以令不臣”,那么沮授同样也跟袁绍说过“挟天子而令诸侯”,鉴于汉献帝是一块烫手山芋,而曹操接了,袁绍没接,这直接导致了在政治上袁绍输了先机。

败笔二:曹操攻打刘备,袁绍没有乘机攻打许昌。刘备坐领徐州之后,曹操视其为劲敌,发兵攻打。其时曹操在许昌的兵力空虚。袁绍的情报网获得此消息,谋士田丰劝袁绍发兵许昌,端掉曹操老家的同时还可以把汉献帝抢回,弥补之前错过“挟天子”的机会。结果袁绍因其小儿生病,拒绝出兵,结果刘备在徐州大败,曹操挟得胜之势,整军北上,与袁绍决战官渡。袁绍错失了打败曹操的最佳机会。

败笔三:官渡之战,放弃缓图策略,采取急攻战术。即使到官渡之战,袁绍也还是占绝对的军事优势。无论从兵力还是从粮草来看,袁绍都远远强于对手曹操。田丰、沮授、许攸都劝袁绍坚壁清野,拖长战期,曹军当不攻自破。袁绍又没有采取正确的意见,而是采取主动急攻的战术,和曹操互有胜负。而沮授建议重兵防护粮草重地乌巢的建议仍然没有被采纳,结果许攸叛逃之后,曹操夜袭乌巢,袁军大败。

纵观袁绍从崛起到灭亡的过程,每当到影响天下格局这样的关键时刻,这位可爱的仁兄总是做不对选择题。也许手下谋士如云往往会给出不同的意见,但是作为统帅,袁本初在所有的关键问题上优柔寡断,导致他不断错失良机,最终覆灭。袁绍空有当时令天下诸侯都羡慕的谋士团,“善谋”对这些人来说不是难事,可“成事”却越来越远离袁绍了。果如范增老先生所言“无谋小败,无断大败”。

想了这许多,我还是把自己的思绪给拽回来。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不会经常面临这种决定千万性命、影响国家走向的超级选择题,但至少它可以提醒我,想做成事,决断比思考重要得多。

C�!��(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