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里有一二三的古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2-02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全诗如下: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十里长亭无客走, 九重天上现星辰. 八河船只皆收港, 七千州县尽关门. 六宫五府回官宅, 四海三江罢钓纶. 两山楼头钟鼓响, 一轮明月满乾坤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般无奈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第2个回答  2021-08-23
1、《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2、《荔枝图序》
唐代: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
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
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荔枝图序》
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等省,唐朝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在北方难以觅到。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山村咏怀》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
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