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下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背后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7-04
【内容摘要】《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思想上,这是一首生命的悲歌,表现了他对亲情异化,骨肉相残的悲伤和愤懑。艺术上,曹植在本诗中把叙事、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并用,有机结合,自然地熔为一炉,借以抒发悲伤、惜别之情,多侧面的表达自己受迫害的境遇。诗作宏大的体制具有赋体的特征。作者在本诗创作中不仅借鉴了古人的创作手法,并且有所创造,他在本诗中使用文人的语言,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并使诗人向学者化走向发展。

【关键词】生命的悲歌 多种写作手法 赋体特征 借鉴 文人语言 转变 学者化走向

《赠白马王彪》是曹植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写于黄初四年(即223年)七月。曹植后期的诗,主要是抒发他政治上受曹丕摧抑的愤懑以及渴望自由解脱的强烈愿望,颇多慷慨之音、悲凉之辞。《赠白马王彪》是曹植作为一个政治囚徒愤怒呐喊的作品。全诗共分7章。诗前有序言,说明他在黄初四年五月,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璋赴京会节,到京后任城王被害,七月,他与白马王结伴返回封地,本想借同行之机叙叙胸臆,却不料曹丕的爪牙监国使者灌均竟强令他们分道而行,在这种处境危殆、心情极度悲愤的情况下,曹植写下这篇沉痛的诗作,以示永别之意。

此诗是一首生命的悲歌,表现了他对亲情异化,骨肉相残的悲伤和愤懑。并以叙事、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法的并用、结合来抒发自己的悲伤、惜别之情,多侧面的表达受迫害的境遇。诗作第一、二章一方面表白他对京城的依恋,一方面极力描写旅途跋涉登降、人困马乏的情景。在这段叙事、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诗人那顾瞻引领、一步三叹的神情。诗人这种对京城洛阳的眷眷之情,除了包含他对京城亲人的恋念,实际上还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忧虑。第三章作者由旅途困顿的描写转入内心悲愤的表白。如果单是路途艰难,是决不会阻止诗人前进的;诗人之所以“揽辔踟蹰”,是因为“亲爱离居”。接着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政治上恶人当道,小人离间的种种罪恶。作者诗作中写到“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在当时的人们心目中“鸱枭”是一种不祥的动物,所以“鸱枭鸣衡扼”隐喻君侧多恶人,是政治上的不祥之兆。“豺狼当路衢”,则是隐喻恶人窃据要位的政治现实。“苍蝇间白黑”是说小人变乱善恶是非,就像苍蝇混淆黑白一样。从诗的表面看来,这似乎只是谴责谗佞小人,但诗人在诗句背后隐含的则是小人们得以自“鸣”得意,身“当路衢”,挑拨离间完全是曹丕指使、纵容的结果。曹丕作为曹植的兄弟,不仅没有顾念自己兄弟反而任由小人甚至指使小人迫害自家兄弟,在害死了任城王曹璋后,又迫使诗人与白马王曹彪异道而行,派人监视。这使得诗人在离情之外更增添了难抑悲愤,侧面表达了诗人饱受迫害的事实。“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说明诗人对京城的顾恋之外原来还包含着对曹魏政权前途的忧虑。第四章以抒情的手法感物伤怀,由眼前的景物引发内心的离情。“秋风”、“寒蝉”、“原野”、“白日”描绘一派萧瑟凄清的景色,这不仅是诗人眼前的景色,更抹上了诗人的感情色调。“归鸟”、“孤兽”这些诗人内心情感的形象化身,用以映衬诗人骨肉分离、渴望团聚的心情。这一章作者以景托情,以情映景,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第五章由感物伤怀转到对兄弟的哀悼,引出人生苦短、世事危艰的感慨。第六章是作者在对人生、命运无可奈何之下故作的豪言壮语,但这豪言壮语背后所表达的被压抑的离情却更令人心碎。第七章作者从悲愤中清醒,并悟出了人生之道:“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在这最后三章中作者用议论等手法抒发内心复杂痛苦的感情,这种感情的旋律时而激扬流转,时而悲咽徘徊,富于变化,具有感人肺腑的艺术力量。纵观全篇,作者把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熔为一体,相互结合,情感顺势流出,水到渠成,浑然一体,即抒发了自己悲愤的情感又侧面表达了自己受迫害的无奈和痛苦。

本诗体制宏大,即有写景又有抒情,兼具散文的特点。开篇序言作者就已经叙述了他的创作缘起:1、任城王薨;2、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并在此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为“愤”。第一、二章作者以景物“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泛越洪涛,怨彼东路长”托出自己对京城的留恋。“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岗。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则托出回国时一路上的艰辛。其实,写旅途中的困顿,也是反映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如果对前途充满了希望,即使途中如何艰辛劳顿,也不致产生这样感伤抑郁的情绪。作者以对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行路之苦,并在这行路之苦中表达自己的留恋和抑郁寡欢。第三章中作者由旅途环境的描写自然转入了内心悲愤情感的表白,尽情抒发自己饱受迫害的愤怒、悲伤和忧虑。第四章是明显的感物伤怀之辞。以眼前“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之景带出作者“归鸟”、“孤兽”的心景,但“归鸟”、“孤兽”尚可“赴乔林”、“走索群”,作者却是有家归不得,连“归鸟”、“孤兽”都不如。如此的情景交融,烘托了落寞凄清的环境,加重了诗人内心离愁的分量。作者所有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自己既悲痛又愤激的复杂情绪,并以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形式表现出来,使得诗体具有明显的赋体特征。

“曹植——这个天才而不幸的诗人,屹立于建安诗坛的巅峰,承前启后,衣被后人。”①在他的作品中即对前人有所借鉴,自己又有所创新。在本篇诗作中他的借鉴之处有三:1、借前人之问答体。以提问引出下文,一问一答,相和相辅,使得诗作内容紧凑,浑然一体。2、借用前人典故。曹植在谴责小人时说到“苍蝇间黑白”,此句即是借鉴于郑玄注《诗经·小雅·青蝇》:“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②3、本诗在创作方法上借鉴了民歌常用的顶真模式,章与章之间字句想勾连(第一、二章除外),形成一种既层次分明又蝉联一体的画卷式结构,收到沉郁顿挫、如泣如诉的抒情郊果。创新方面,曹植完成了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并且使诗人开始走向学者化。民歌向文人化诗歌的转变在本诗中表现如下:1、突出了抒情化的特征。他用风雅比兴的手法抒发自己心中的悲愤和离情,感伤自己壮志未酬,饱受迫害的遗憾,更加突出了文人诗歌的特征。2、追求形式美。词采华茂是个重要的表现。本诗中诗人注意词采的修饰提炼,字句精工,使用对仗和多侧面的表现手法,注意锤炼警句,讲究开头和结尾,使用双声叠韵词,用韵严格。把此篇与《诗经》、乐府相对比,我们就可以轻易的看到民歌的“天然质朴”与文人化诗歌的“词采华美”的区别。本篇诗作是典型的五言诗,对后世诗坛影响很大,促进了五言诗的发展,使曹植在诗坛上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个有贡献的学者,使诗人具有了走向学者化的趋势。

综上所述,《赠白马王彪》一诗是曹植对人生咏叹出的悲愤之辞,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千古难得的名篇,它在艺术上的创新犹值得人们关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7-04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五月,曹植与异母弟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同去京师朝会,而任城王被曹丕所害暴死京师。后当曹植与白马王同路回封邑时,曹丕又不让他们兄弟同行。所以曹植愤而成篇,临行赠与白马王。
集中抒发了对曹丕迫害手足兄弟的悲愤,反映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和黑暗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