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符言第十二:安徐正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2022.05.08周日阴D128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27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引言】

    本篇实际上是为君主治国平天下指出的修养之术。“符”,即符合。本指先秦时朝廷用来传达命令、调遣兵将的信物,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言”,即言辞。 所谓“符言”,就是对身居高位的人提出的治理国家的行为准则,是君王常用的治国之道。符言追求的是言行合一、名实相符。 它不仅是舌辩之士练就一身本事、言动天下的基础理论课,也是一个老练政治家畅通言路、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

    本篇分别从位、明、听、赏、问、因、周、参、名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鬼谷子提出,君主应“安徐正静”,以保持君位;应虚怀若谷,明察秋毫;应广开言路,君臣共商;应赏罚分明,赏罚有据;应广问博闻,集思广益;应依法制臣,以利驭臣;应小心谨慎,周密行事;应见微知著,“洞天下奸”;应循名责实,名实相符。

    《鬼谷子》寥寥数语皆乃真知灼见,不仅思维缜密,更包容万象,蕴含万千智慧。短短数百字,胜于万语千言,能抵百万之师。

    【原文】

  安徐正静 ,其被节无不肉[1]。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2]。右主位。

    【注释】

    [1]被节无不肉:骨节之上无不有肉。

    [2]倾损:危机。

    【译文】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够做到安定从容、公正沉静,就会像骨节有肉附着其上一样,发挥顺节制约作用。在位者如果善待百姓,但天下仍然不太平,他便要等待心情平静后来处理危机。以上讲的是如何保持君位。

    【原文】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凑[1]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注释】

    [1]辐凑(fú còu):指车辐集中于车轴。凑,通“辏”。

    【译文】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君主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能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能用天下人的心智去思考,就没有想不通的事情。如果能像车辐集中于车轴那样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君主的圣明就没有什么能够遮蔽了。 以上讲的是如何保持明察。

    【原文】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1]。高山仰之可极[2],深渊度之可测。 神明之位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注释】

    [1]闭塞:阻绝,隔断。这里指妨害视听。

    [2]极:通“及”,到达。

    【译文】

听取采纳意见的方法是:广采众论,不拒绝任何意见,允许别人提意见就会增强我方力量,拒绝别人提意见就会闭塞自己的视听。高山再高,抬起头也可以看到它的顶点;深渊再深,也可以测量出它的深度。 君主处在显贵的位置上,公正宁静地对待众人进谏,这样就没有人能够探测出他的高深了。以上讲的是采言纳谏。

    【原文】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赏赐贵信,必验耳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暗化[1]矣。诚[2]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注释】

    [1]暗化:暗自转化。

    [2]诚:诚信,信用。

    【译文】

    实行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实行惩罚时,最重要的是公正合理。赏赐贵在守信,一定要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作为依据,这样一来,那些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人也会暗中受到感化。君主如果能把这种诚信畅达于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佑护,那些想以奸邪手段冒犯君主的小人,(对付起来)也就不在话下了。以上讲的是赏罚必信。

    【原文】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1]之处安在。右主问。

    【注释】

    [1]荧惑(yíng huò):指被蒙蔽迷惑。

    【译文】

    君主的询问范围,包括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方面。东西南北、上方下方、左右前后都了解清楚,就不会受到蒙蔽。以上讲的是君主应多方咨询。

    【原文】

    心为九窍[1]之治,君为五官[2]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固能长久。右主因。

    【注释】

    [1]九窍:耳、目、鼻各两窍,口、前阴、肛门各一窍,共九窍。这里泛指身体器官。

    [2]五官:殷商时期指司马、司徒、司空、司士、司寇,西周时期指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这里泛指文武百官。

    【译文】

    心是身体各器官的主宰,君主是文武百官的首领。对于那些做了善事的官员,君主就要赏赐他们;对于那些做了坏事的官员,君主就要惩罚他们。君主根据臣民们各自的欲望而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神。圣人这样使用赏罚,就能使臣民赏罚各得其所。国君如果能遵循这个道理治理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以上讲遵循规律管理官吏。

    【原文】

    人主不可不周[1],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2]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开。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注释】

    [1]周:周到。这里指全面了解情况。

    [2]其:这里代指群臣。

    【译文】

    君主做事要全面了解情况,君主一旦考虑不周全,群臣就会发生动乱。群臣处于无序状态,内外消息就不会畅通,君主又怎么会采取行动?如果君主不善于掌握开合之术,就不能发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上讲的是君主应该周全地了解一切。

    【原文】

    一曰长目[1],二曰飞耳[2],三曰树明[3]。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暗变更。 右主恭。

    【注释】

    [1]长目:使眼睛看得远。这里指在远处安插耳目。

    [2]飞耳:使耳朵听得远。这里指建立特殊通讯渠道。

    [3]树明:使心里洞察一切。这里指建立举报制度。

    【译文】

    君主起用臣下还要采取三种措施:一是安插耳目,二是建立特殊通讯渠道,三是建立举报制度。能够了解千里之外的情况,能够了解隐秘微小的事情,这就叫作洞察天下。天下的奸邪都会小心翼翼,收起不轨的想法。以上是讲如何洞察一切。

    【原文】

    循名而为,实安而完。名实相生[1],反相为情[2]。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右主名。

    【注释】

    [1]相生:相互化生,相依相存。

    [2]情:这里指事物的本性。

    【译文】

    依照名称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称,使名实相符合。名称是从实际中派生的,客观实际产生出名称。二者相互依存,这是事物的本性。所以说,适当的名称产生于客观实际,而客观实际是从事理中产生的,事理是从名实之德中产生的,名实之德产生于名与实之间的相互符合,两者相互符合那么取名就得当了。以上说名实相符的重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