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黄黎洲的个人介绍

找不到啊……

第1个回答  2008-06-08
  书名:黄黎洲诗集
  作者:[(清)黄宗羲著]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州,亦号南雷,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黄尊素为万历进士,天启中为御史,是东林党人,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十九岁的黄宗羲乃进京讼冤,并在公堂之上出锥击伤主谋,追杀凶手,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黄宗羲归乡后,即更加发愤读书,“愤科举之学锢人,思所以变之。既,尽发家藏书读之,不足,则钞之同里世学楼钮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则千顷堂黄氏、绛云楼钱氏,且建‘续钞堂’于南雷,以承东发(疑系“林”字——笔者按)之绪”(《清史稿》480卷)。又从学于著名哲学家刘宗周,得蕺山之学。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议必咨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明夷”本为《周易》中的一卦,其爻辞有曰:“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人攸往,主人有言。”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即地在上,火在下。“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意光明受到伤害。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阳,亦称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黄宗羲在开篇就阐述人类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他说设立君主的本来目的是为了“使天下受其利”、“使天下释其害”,也就是说,产生君主,是要君主负担起抑私利、兴公利的责任。对于君主,他的义务是首要的,权力是从属于义务之后为履行其义务服务的。君主只是天下的公仆而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均见《原君》)。对君主“家天下”的行为从根本上否定了其合法性。
  黄宗羲一生著述大致依史学、经学、地理、律历、数学、诗文杂著为类,多至50余种,300多卷,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葬制或问》、《破邪论》、《思旧录》、《易学象数论》、《明文海》、《行朝录》、《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黄宗羲生前曾自己整理编定《南雷文案》,又删订为《南雷文定》、《文约》。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以及其后开始草创,并由后人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的《宋元学案》这两部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史学上的新体裁,即“学案体”。学案体以学派分类的方式介绍一定时代的学术史,这种体裁被清人取用,成为编写中国古代学术史的主要方式。

  黄宗羲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空前绝后,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并与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并称为清初四大家。
  宗羲赋税思想
  黄宗羲是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反对日益苛重的赋税征收。他说“吾见天下之田赋日增,而后之为民者日困于前,”指出江南的田赋特重,有些田亩将一年的产量“尽输于官,然且不足。”他分析了使人民苦于“暴税”的三害“有积累莫返之害”,指税制每经过一次改革,都导致赋税的进一步加重;“所税非所出之害”,指田赋征银,银非农业生产之所出,纳税者因折银而加重负担;“田土无等第之害”,指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按一个标准征税,造成负担不均。黄宗羲提出的赋税主张是,第一,“重定天下之赋”,定税的标准应“以下下为则”;第二,征收田赋“必任土所宣,出百谷者赋百谷,出桑麻者赋布帛,以至杂物皆赋其所出”,生产什么缴纳什么,不强求一致;第三,重新丈量土地,按土质优劣计算亩积,分别以240、360、480、600和720步作为五亩,即把土地分为五等,据等征税,消除因土地质量不同而带来的赋税负担不均的问题。

  黄宗羲

  ***** 简介 *****

  1、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顾炎武、王夫之)
  2、其父被阉党魏忠贤所杀,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为父报仇申冤。
  3、明依旧腐败,他加入了文人团体“复社”,与当时的恶势力宦官斗争,后成为“复社”领袖。
  4、清兵入关,黄宗羲组织“世忠营”抗清。反清失败后,过着流亡生活,后来隐居。此后, 清王朝多次诏请,都被他回绝了。

  ***** 著作 *****

  《明夷待访录》、《孟子师说》、《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南雷文定》等书
  ------《明夷待访录》
  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帝制的光辉著作。 书中对封建专制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阐发了初步的比较早的民主观点,可谓是十七世纪的中国民权宣言
  ------《明儒学案》
  理为气之理,无气则无理
  气无穷尽,理无穷尽
  理气之名,由人而造。自其浮沉升降者而言,则谓之气;自其浮沉升降不失其泽者而言,则谓之理。盖一物而两名,非两物而一体也
  盈天地皆心也,变化不测,不能不万殊
  人心之理即天地之理
  ------《孟子师说》
  天地之间只有一气充固,生人生物,人禀气以生

  ***** 哲学思想 *****

  •一方面,在理气问题上,他宣扬“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观点,批判程朱学派的客观唯心主义

  把物质性的气当作根本
  天地之间只有物质元气,人和物都是气所生的
  理是随气而变化的,从整个宇宙看,他们都是永恒无限,无始无终的
  天地之间,只有气是最实在的,人们所说的“理”,只是因为气自有条理,所以才叫做理,并不是气外单独有一个独立的理
  接受了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一元论,反对在物质之外寻求“生气之本”

  •另一方面,在心物问题上,他又宣扬“一切惟心”,接受了王守仁“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坚决反对理在心外的唯物主义观点

  世界是气的世界,又是心的世界,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世界只是心的表现
  天地之间充满了心,由气生出人来,生出物来,心是气的“灵处”,这样天地万物都离不开心,离不开人的意志和感情.

参考资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