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九章:绝圣弃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了朴素的辨证法思想。他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看问题。首先是由虚切入,从一开始就提出“有无相生”的对立统一。然后由物及人,层层深入,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毫不留情,揭开了社会及人们行为的疤痕,确是令人震惊。

我的解读:

老子这一章仍然是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对于圣智、仁义、和巧利这三个司空见惯的推崇,依然是愤然有词。我们可以从这短短的行文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颇有些严厉的语气。

这可以从他所处的时代来进行推测。老子当时是周朝的图书馆馆长,掌管着历代的经典文籍,这使得他得以饱览群书,看问题自然要高于常人。他深感当时的人们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痛感人心不古,社会上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仁不义,大行“有私”,攫取巧利。

正是在这些人人讲求有私的趋势下,周王朝也岌岌可危。因而他最后弃官不坐,骑青牛而飘然西行。痛定思疼,他便从反向推理,这一惊世骇俗结论便横空出世。

他认为,人们对于圣、智、仁、义等过于渲染,才导致大家都去绞尽脑汁追求这些东西,从而去有私获取各种利益。在这种风气浸润下,天下的盗贼也会蜂涌群起。不仅有盗财盗货的,更有假借仁义之名做窃国大盗的。

因此,他主张彻底绝之,也就是把圣智、仁义、巧利完全抛弃掉,一切回归人起始的纯朴状态。

我们现代人解读这句话肯定有些不可接受。因为,大家都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多彩的人生。证明自己没有白白在世上走一趟。

其实,细细琢磨开来,老子实际上是一种设想,那所谓的“三个绝”,虽然语气斩钉截铁,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后弃。“三个弃”就显得温柔多了。你可以认为是抛弃,也可以认为是扬弃。是有所保留的抛弃。把好的有用的留下。这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只可惜,我们后来的人往往望文生义,仅从字面上理解,从而认为老子干什么都是绝对主义,这也是后来包括以韩愈为首的儒家对他大加伐挞的原因。所以,研读《道德经》一定要上下左右前后联系起来,一体化精研,从认清老子的本意入手,方不误入岐途。

要知道,他毕竟是一个人,不是神仙,他所处的现实的社会,决定了多少有些愤世嫉俗,对人们、对统治者恨铁不成钢的失望,其本意还是想探索出一条救国救民的大道。

因此,理解了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我们就可对他的字字珠玑的文章正反两方面去揣摩,他悟大道,我们悟他,从而汲取有益的营养。从本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那些世俗的东西非常不以为然。拼命宣扬圣智,百姓就有智慧了吗?讲求仁义,人人都讲仁义了吗?宣染巧利,社会就安全了吗?

几千年的历史表明,所有的王朝都未达到这种理想的效果,反而是越搞越乱。直到今天,我们听到的不还是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逢人只讲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告诫?

更有老人倒地扶与不扶之争。想想就觉可笑,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救危扶困的义举,竟然拿来进行全网讨论。这说明了什么?不正验证了老子当初的担心吗?

那么怎么办呢?十二个字: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既然外在的所有的人为制定的各项清规戒律,不足以让社会和谐安定和人民幸福富裕,那就需要哲学的力量,需要文化的滋润,需要促使人们返朴归真,保持纯洁的本性。

历史证明,那些繁杂的外在的条条框框,确实能对人们的行为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对于要达到建成一个理想的社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秦朝,其法律、条例、规则,简直多如牛毛,人人动辄得咎。秦始皇的本意是百世而致万世而为君,结果没几年其后代就身死人手,被人族灭之,令人喟然叹息。

后来汉高祖刘邦抢先于项羽入关,首先与民“约法三章”,获得民众的广泛支持。后来建立西汉王朝,废除秦朝一系列的苛刻到极点的法律框框,采取与民休息的相对无为而治,社会生产力才得以极大恢复,打下了汉朝几百年统治的坚实基础。

可见,只要稍稍采用一点老子的理论,并加以固化和强化,那么,国家就会得到大治,人们的心就变得相对平和。欲望就少得多。做什么事就简单得多。

我们常常感叹社会复杂。那不是社会复杂,而是人心复杂。人心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利益之争。是因为相互攀比,竟相满足自己的私欲,才变得异常复杂。

有时,现在的人相处连邻居都不知姓名,单位同事共事相互提防,人与人交往带着一分警惕,都是多私多欲造成的。我们所谓的坦然,仅仅是对于特别知心人的坦然。既使是这样 ,也未必全抛一片心的。那些曾经的闺蜜、老朋友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其核心实质,就是一系列利益。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悟透老子的这十二字方针,并自觉落实到行动中去。因为,只有灵魂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力量,进而演变成一种信仰。

如果这个社会人人都讲信仰,并且是正确的信仰,那么,整个社会风气一定会纯朴起来,人与人之间不再你争我夺,就余出很大的精力,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关心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尽管这很难,但必须去做。

如果你留意观察一下,进行前后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许多巨大的变化。以前在饭店就餐时,拼命点菜,不点足点够,便显不了主人的热情似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现在人们点菜,以吃饱吃好为止。既使吃不了,也逐一打包,带回去吃。这在以前,是很丢份的事儿,现在是理所当然,人人自觉养成了习惯。这就杜绝了惊人的浪费。

以前人人以穿名牌,用名牌,追名牌为荣,现在的人们对这些奢侈品都是很淡然处之了。尤其是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大力倡导俭朴,衣食出行都是轻车简从,使社会相互豪华攀比风气为之一振。

现在谁还去斗富,炫耀,几乎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不侧目而视,嗤之以鼻。大吃大喝之风得到有效的纠偏,所有的行为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老子是敢于把社会的丑陋的本质揭示出来,才使后来的人看到了悚目惊心的原因。就如治病一样,只有打开胸腔,才能看到哪里出了问题,心脏不行了,就放支架;肺部有事了,就切除病灶,肠胃消化不动了,就进行化疗。总之,只有看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从而药到病除。

所以,老子的《道德经》尽管很虚,很尖锐,很粗鲁,但是却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们重又喜爱老子的真正原因吧。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