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了俚语、谚语、口头常用的成语等。虽然不是什么高端的书面语,但它却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原因就是俗语更贴近实际,很多时候,书上没有的处世之道、社会经验,在俗语中都能找到。

而在中国的民间俗语中,有这么一句“久病床前无孝子”广为流传,大多数人听到这句话都会有些心酸,毕竟人做了父母,就会把自己的心血全部倾注在子女身上,可人总是会老的,自己老去之后,难免生病,子女会不会好好照顾,实在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中国人自古重视孝道,还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但我们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的情况确实存在,父母长久卧病之后,在床前侍奉的子女容易变得懈怠,有时候甚至不耐烦、抱怨,或者不见踪影,看起来没那么孝顺了。

如今在医院工作的人,应该对这句话更有体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和现代关于孝顺的理解有所不同,在古代有“二十四孝”的故事,我们随便摘取一两个,就能看出这种差异。比如王祥“卧冰求鲤”,陆绩“怀橘遗亲”。

晋朝的王祥年幼丧母,继母经常跟父亲说他坏话,虐待他。但继母生病,大冬天想吃鲤鱼时,王祥还是跑到冰上躺着,想用体温把冰层融化,为继母抓鲤鱼吃;三国时的陆绩,拜访袁术,袁术用当时稀有的水果橘子招待他,他偷偷藏起来两个,拿回家给母亲吃。

可见在古代,对于孝的定义关键是一个“无微不至”,时时刻刻把父母摆在第一位。到了现代,我们对它有不同的理解,更注重子女是独立的人,不是任何事都听从父母的附庸。当然,孝顺还是很重要的,只不过孝顺的重点在哪儿,还没有定论。

有一句话或许可以来形容,关于孝顺父母,部分人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种种原因导致他们不能好好地尽孝。相信每个子女的心里都装着自己的父母,所以才会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终身的遗憾!

跟“久病床前无孝子”相对应的是“久贫家中无贤妻”。其实这二句俗语道理一样,说穿了都是在考验复杂的人性。

古代女子从小受到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道德熏陶,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工。按照古代社会对女子的要求,她们必须温柔体贴、贤惠端庄、勤俭持家。

按照现在的说法,女人要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不过,当一户家庭长期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这些所谓的“道德标准”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贤妻也许变成了母老虎,整天跟丈夫吵架就是家常便饭。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就是这个道理。

中国男人娶妻时,往往喜欢贤妻良母型女人。而从古至今,这种女人也并不少见。古代有很多女人默默在丈夫身后支持丈夫,丈夫功成名就,她们却往往连名字都没有被史书记载。到了现代,也有很多女人在丈夫一穷二白时嫁给他,为他打理家事。

女人当然希望有好的物质生活,但也不见得就是一心要嫁给富人,那些嫁给穷人的,很多都是希望两个人一起奋斗出美好的未来。“久贫家中无贤妻”,说的就是如果男人没有志气,不肯向上,家里一直穷下去,再贤惠的妻子,也会彻底失望、性情大变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