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人指点!山东沿海一线,过年期间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1-04
渔灯节是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蓬莱沿海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流传于辖区内十几个渔村。除了传统的祭祀活动,在庙前搭台唱戏及锣鼓、秧歌、舞龙等亦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驻足。渔灯节从传统的元宵节中分化而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简介
鱼灯照亮佑人船 渔家过节更热闹
渔灯节是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渔民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辖区内等山后初家、芦洋 、八角等十几个渔村。
灯,有三层意思。一是取鱼虾丰登之意 ;二是照亮路佑护人船平安归来之意 ;三是使神灵认人识船,保佑人船平安。
渔灯节是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渔灯节不仅是渔民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也是渔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渔家特色,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其他传统民俗文化不能涵盖的。改革开放以来,渔民们大力弘扬渔家文化,渔灯节不断繁荣发展,已成为渔民宣传推介渔家文化的一种有效载体。改革开放后,“渔灯节”这一传统民间习俗又重新活跃起来,形式上出现了多元化,除了渔民的自发参与,还有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支持。渔家特色更加鲜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其规模、影响和声势更大。
□节日由来
据记载始于明朝 距今已有500多年
“渔灯节”起源于何时,又是怎么来的呢?据蓬莱史志《登州府志》(卷二)记载,建村较早的芦洋村(原名芦洋寨)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距今616年。据山后顾家村81岁的顾广信讲,山后顾家村建村已有1550多年的历史,听他爷爷讲,有村就有渔灯节。由此推算“渔灯节”应起源于明朝,距今已500多年历史。从《中国渔岛民俗》中三曼撰写的“山东蓬莱渔灯节的调查与研究”考证,渔灯节是从元宵节中分化出来的一个专属渔民的节日。
为何开发区现在有的村是正月十三,而有的村是正月十四过“渔灯节”呢?据芦洋村 69岁的老渔民丁义江老人介绍,山后初家村村东海湾是天然渔港,周边渔村的渔船多在此停泊避风,为了祈求人船平安,鱼虾满仓,由周边渔民共同募集资金修建了这一带最早的龙王庙,随着海洋捕捞业和海上航运业的发展,从事海上渔业捕捞和海上航运的人越来越多,渔灯节期间,为解决船主间争抢拜祭先后的纠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1938年前后,山后顾家村、山后初家村等村的渔灯节时间改为正月十三,其他村渔灯节时间继续延袭旧时正月十四。
□祭祀习俗
拜龙王祈鱼满仓 奉天后求保平安
开发区沿海渔民祭拜的海神对象是“海龙王”和“天后”。在神话传说中海龙王是职司水旱丰歉和海洋主宰,故渔民崇拜海龙王是为祈求渔船平安,鱼虾满仓。“天后”起源于南方沿海 ,书面上称“天妃”,南方尊称“妈祖”,当地渔民俗称“海神娘娘”。据蓬莱史志《登州府志》(卷二)记载,当地渔民神奉海神娘娘应是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以后。因此,在当地渔民中形成了一部分神奉龙王,一部分神奉海神娘娘,一部分同时神奉龙王和海神娘娘的格局。
“渔灯节”的祭祀包括,首先 ,船主先将自制的渔灯和船模,送到海神娘娘庙供奉,祈求海神娘娘用渔灯指引渔船平安归来;给龙王敬献供品 ,祈求鱼虾满仓,平安发财。其次,船主在船头上摆放供品 ,在桅杆上悬挂鞭炮,由船长点香烧纸,率领众人一起叩拜祭船。然后,由船主口念着吉语,向海里撒东西开始祭船,祈求“赶鱼郎”为自己多赶渔。最后,到海边放渔灯。遇风不顺时,将鱼灯置于海边避风处;遇风顺时,将渔灯放置于用高粱秸自制尺余长的船模上,顺风飘入海中。通过放灯的方式,将渔灯和船送给海神娘娘,祈求海神娘娘用灯指引渔船平安返航,用船搭救遭遇海难之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