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恨恨而死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恨恨而死”是指一些人因社会环境等因素所限,使其能力不得施展或抱负不能实现,从而十分愤慨,直到死时都抱恨不已。同时,《恨恨而死》也是鲁迅的一篇小短文,收录在杂文集《热风》(随感录六十二),劝戒当时的“愤青”,直到现在也很有教育意义。追问

我是要创作背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9-23
古来很有几位恨恨而死的人物。他们一面说些“怀才不遇”“天道宁论”的话,一面有钱的便狂嫖滥赌,没钱的便喝几十碗酒。——因为不平的缘故,于是后来就恨恨而死了。
  
   我们应该趁他们活着的时候问他:诸公!您知道北京离昆仑山几里,弱水去黄河几丈么?火药除了做鞭爆,罗盘除了看风水,还有什么用处么?棉花是红的还是白的?谷子是长在树上,还是长在草上?桑间濮上如何情形,自由恋爱怎样态度?您在半夜里可忽然觉得有些羞,清早上可居然有点悔么?四斤的担,您能挑么?三里的道,您能跑么?
  
   他们如果细细的想,慢慢的悔了,这便很有些希望。万一越发不平,越发愤怒,那便“爱莫能助”。——于是他们终于恨恨而死了。
  
   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
  
   愤恨只是恨恨而死的根苗,古人有过许多,我们不要蹈他们的覆辙。
  
   我们更不要借了“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遮盖自暴自弃的行为,自称“恨人”一副恨恨而死的脸孔,其实并不恨恨而死。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