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1.中国有哪些农耕习俗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粮食生产历来受到各地区和各民族的重 视。

青藏高原虽说是中国的主要牧区,但农耕种植在这里依然占据着不 可忽视的地位。提起 *** ,人们脑海里首先会浮现出白雪皑皑、高寒缺 氧的景象。

殊不知这里也有适合耕种的田地,生长着种类多样的农作 物。 在山南地区的农田里,可以看到小麦和各种豆类植物;在雅鲁藏布 江中下游的波密、林芝等地,生长着大片冬小麦;在藏东南的察隅、墨脱一带,奇迹般地展铺着成片的稻田; *** 和昌都等地,种植的蔬菜品第五章衍息轮转的漏刻:生产节令种多达四十多个;位于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日喀则,则是 *** 的油菜主要产区;棉花、玉 米、苹果、核桃在 *** 也多处可见。

然而, *** 各地种植最多的,还要数青稞麦。这种农 作物耐寒耐旱,适于在 *** 地区的环境中生长,因此历来是这里的传统粮食品种。

在 *** 种植业的主要集中地雅鲁藏布江流域和东部的三江流域的河谷地区,几乎处处 都可见到青稞的“身影”。在这里,种植青稞的历史绝不算短了。

据考古研究, *** 在 4000年前就已出现了农业。不少专家认为, *** 是青稞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而青稞实际 上就是内地常见的大麦。

20世纪70年代在昌都地区发现的野生大麦和半野生小麦,为此说 提供了有力证据。另据科学研究表明,世界上属于矮秆基因品种的作物只有5个,而其中 竟有2个出自 *** 。

所以说,中国大麦的故乡在青藏高原,这可是藏族同胞对中国和世界农 业发展的巨大贡献!藏族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积累起了各种高原种植经验,他们会适 时进行复种、轮作、休耕或换种,种植豌豆或葫芦巴(雪莎)来培养地力,利用田间杂草及 草坯熏肥也是他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而藏族先民早就发明的特殊耕犁方法——耦耕(俗 称“二牛抬杠”),更是令人拍手叫绝。

藏族群众使用的传统犁一般为木制犁头,偶尔有阅读连接正在消失的中国古文明 >> > 古民俗第五章衍息轮转的漏刻:生产节令171的藏族农民还会举行“望果”节庆祝丰收。 青稞割下运到打麦场上,经过堆晒或高架挂晒 干透后,只见他们有的集体在上面用连枷拍打,有的驱赶牦牛在场上往返践踏。

原来他们 这是在给青稞脱粒,扬场时则每人手持两只小木盘把青稞粒迎风撒向空中,借助风力吹去 杂物。由于这种打场方法费时费力,所以往往要到初冬时才能把场上的活忙完。

可以看 出, *** 地区的这种青稞种植方法虽然具有浓厚的 *** 族生产习俗特色,但水平和效率也 明显比内地相对落后。所以,随着各种更加先进的农耕方法和机械的传入,这些生产方式 正在逐步成为历史。

同藏族的农耕相比, *** 藏南谷地墨脱、门隅、珞瑜等地区的门巴族和珞巴族使用的 传统农耕工具更为简单,带有明显的“刀耕火种”遗迹。 他们开地时用铁制砍刀、长刀和 斧头,犁地时用脚踏木犁,积肥时用木耙,播种时用尖木棍,除草时用木働,松土时用竹 刮,翻土时用木锹,收割时则用长把小刀。

由于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补充粮食的不足,有 *** 山南扎囊县桑耶寺内进行的望果节仪式 *** 林芝地区正在山林中劳作的珞巴族老妇些地区的门巴族人经常要到山林中进行各种采集活动。 这种活动一般都由 妇女和儿童承担,他们采摘块根野果充粮,采挖草药交换,为自家的生活 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然而自从 *** 和平解放以后,这里的农业已经今 非昔比。 不但铁制农具大量普及,拖拉机、播种机、抽水机、扬场机和汽 车等农用机具也随处可见,形成了传统手工劳动与机械化、半机械化生 产并存的局面,农田水利建设也比过去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大部分 耕地成为水浇地,“靠天吃饭”和原始方式的食物采集状况已成过去。
2.有什么途径了解农业常识
农业只是众多产业中的一个而已,只要是产业,就涉及到2点:科技;产权。

先说农业科技。农业还需要科技吗?没错,农业的确需要科技。

原始农业靠天吃饭,现代农业靠科技吃饭。如果说农业是粮食的上游,那么,化肥、农药、种子就是农业的上游。

化肥、农药、种子,都是科技。 如果你怀疑这句话,请扪心自问:油菜为什么需要硼肥?BT农药为什么能把虫子杀死但对人体无害?转基因种子的科学原理和实现方式是什么?不要纠结这三个问题,继续看下面。

只要涉及到科技,就涉及人力成本。科技只是某种形式的信息,承载这些信息的人是人才。

而制造人才和制造其他产品没有区别,都需要成本。 中国的农民人数多,想把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提高,需要消耗大量的教育成本。

即使只提高一点点,这个成本中国也承担不起。在农业科技这一点上,解决方案是:要么找出降低成本的方法,要么加大投入而不顾成本有多大。

合算的选择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有以下方法:降低需要教育的人数(大农场化),或者不降低需要教育的人数而采用半宣传+半强迫式方法(参考建国后氮肥、磷肥的推广过程),或者以示范田的方法推广技术而不是告诉农民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现在的测土配方施肥)。
3.我国古代有哪些农耕制度
土地制度 :1 土地公有制(原始社会)2 商周井田制(半公半私,土地名义属于国家,实质属于贵族)3 从春秋战国开始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自耕农~)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 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 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4 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就这么多,是我根据所学和理解自己整理的,希望采纳。
4."农耕文化"也叫什么文化
公刘文化就是一种农耕文化,是先哲们创造并经后世逐渐完善,对人们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一种综合文化现象。

鉴于公刘的历史功绩,称之为公刘文化,就有一种对前贤敬重追思的意思。提起公刘,我们还得从历史说起。

史料记载,公刘,后稷之曾孙也。后稷是我国古代农耕的先祖,其幼时已怀种植之志,少长,种植麻麦。

成人之后,遂好耕农,尧帝举以为农师,并由此奠定了其作为古代农耕先祖的地位。后稷对中国传统农业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其名彪炳史册。

公刘秉承先祖之志,致力于农耕文化的传播与宣扬,功德和影响仅次于其曾祖。 《诗经·大雅》卷中有《公刘》篇,称其宽厚仁慈,温谦恭让,其在西戎,几事亲躬,不敢宁居,不事骄奢,治其田畴,实其仓廪,思以辑和其子民,而光显其国家。

公刘作为周族首领,最先生活在西戎一带。 公刘率族人迁都豳地之后,相土以居,佩带简约,生活简朴,殚精竭虑,不辞劳苦,常常上下于山塬,广置土地给迁徙而来的子民。

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市而分,定其军赋,与其税法,其在农耕方面的才能得以尽显。发展的结果,国力日趋强盛,地盘日益扩大,影响日见广远。

开垦土地,修治田亩,国民日益繁庶富足,豳地也就越来越广阔了。 公刘定居芮鞫之后,致力于发展农耕,教事稼穑,传习桑麻,尤其是公刘首创的引水灌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水利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人们对公刘崇拜至极,公刘游畋过芮,居者箪壶相迎。公刘去世后,人们修建祠庙于芮谷,以仰其容,以彰其功,以传其德,公刘的历史性贡献便永久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公刘文化具备了作为一种文化品牌应该有的诸多要素。公刘作为古代农耕的鼻祖,他所创造的农耕文化,从物质的、精神的层面,推动了周族以至中华民族的向前发展。

人们通过制造劳动工具,开荒拓野,种植食物,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满足了人们生存的最起码的物质需要。而且,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富,公刘使人心和谐,周族光大,“于时言言,于时语语”。

人们的精神面貌也随之改观,谈笑之声常起,俨然一个政通人和的清明盛世。可以说,这时的周族是一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部落。

它所体现出来的以农为本的思想,在生存过程中的创造求变精神,以及逐渐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无疑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刘创造的这种文化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人们逐步改进耕作方法,发明劳动工具,减轻劳动强度,逐渐掌握大自然的规律,兴利除弊,总结出了农业生产方面的成套经验,如时令、节气、农谚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众多知识。 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不仅如此,在长期的生息繁衍过程中,人们还注重良好习惯及品格的养成。先人们淳朴、敦厚的品质,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诚实守信的立身之本,代代相传,不但大大丰富了公刘文化的内涵,公刘简朴的作风、守信的人品和宽厚的性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