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政治思想对宋明政治思想的影响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0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李泽厚《中国思想史》中均反复申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大致可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先秦、秦汉、宋明。汉王朝为便于统治将儒学纳入纬谶之学,说经道古之士林立,至汉末经典中的一句话竟被有演成数万言者。宋明为应对佛教的来袭当时学者提出思想世界的本体论——天理,而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天人合一的初衷。古语云:汉人穷经而经亡,宋人明理而理废。非复完全的偏激之词。相比三段而言,先秦儒家思想以其所含之源发的生机给人以洋洋感。而正是这种洋洋的感性认识使得其与以感发为特点的文学形式——诗歌有相昭彰处。文章后面的部分会详细论述。
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重要命题是重视自我生命的从容状态,《论语》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所谓“求放心”,均是突出自我本真精神价值的实现。并且从珍视人的生命出发(《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均强调生命个体精神价值的实现。“孔颜乐处”亦或“曾点气象”,都表现出一份自得的从容。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又曰“: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论语中夫子强调的最高境界“仁”,其远近与真假,完全由自己实现。这充分肯定了人精神的自由和道德自律的尊严。
第2个回答  2020-11-10
董仲舒新儒学,程朱理学,都是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的产物,伴随着学说的发展,相伴而随,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是也达到了顶峰,尤其是清朝的军机处,更加将皇权反展到了不可撼动的高度,两者相伴相随,儒学的发展为君主专制奠定学术基础,皇权发展为学术起到保障作用,相辅相成,俗话说:“盛极而衰吗”,人民在备受压迫的情况下,新的学说体系就会应运而生,明清进步思想也就有了雏形,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旧儒学的继续创新和发展。再加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人,使中国的明清先进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归一句话:董仲舒新儒学,程朱理学,都是儒学都是在对孔询学术的继承和发展,明清先进思想是对“新”儒学的改革创新,也是继承和发展。
第3个回答  2020-11-10
  儒家:
  孔子:春秋-----《论语》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
  (整理文化典籍)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③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汉朝兴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
  简要概括发展历程概况:
  1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2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 秦朝,由于“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4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5 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6 宋元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
  7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4个回答  2020-11-10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

有人说“一个专制的时代必然是一个严酷的时代”,这句话质之汉武帝的时代也同样适用。事实上,在人治社会中,越是有作为的君王,其破坏力往往也会越大,就像宋代诗人莲池生在自己的诗中所写的那样:“汉武爱名马,将军出西征。蹀血几百万,侯者七十人。区区仅得之,登歌告神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固然是君主常态,“好大喜功、黩武嗜杀”对于他们也不过只是一个寻常故事。为一己之私欲而大动干戈,帝王的个人好恶实际关系到千百万人的身家性命,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是对帝王个人作为的最佳注脚。作为一代英主,汉武帝的确是中国古代极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但英主也是凡人。从汉武帝对待神仙方术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偏执与迷狂的心态,从“巫蛊之祸”的发生,更能够看出他晚年的冷酷残忍、喜怒无常——人治社会常常会出现像汉武帝这样的“半截伟人”。受到生理、智力、年龄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汉武帝的个人作为也不过是暴露了人治社会的共同弊端而已。

附: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以孔丘为创始者的儒家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以等级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主张“礼治”和“德治”,也就是“人治”。儒家人治论的要旨在于:圣贤决定礼法;身正则令行;法先王,顺人情。儒家在礼与法的关系上强调礼治,在德与法的关系中强调德治,在人与法的关系中强调人治[1]。自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思想意识形态的一极,后世无非是对它进行修修补补,它独霸中国二千余年。封建思想实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并及于法律等各个层面。物极必反,没有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单一的思想模式,造就的政治法律文化——那就是专制。历史证明,人治和专制是一脉相承的。要建立现代司法理念,这种本土环境法律思想的人治化,与强调以制度、规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法治观是格格不入的。儒家思想是建立现代司法理念的最主要的思想障碍。那就是法治观念先天不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