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芬反论吉芬之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3

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中,我们通常认为,当商品价格上升时,其需求量会相应下降,这被称为需求定理,符合理性消费的逻辑。然而,19世纪40年代的爱尔兰大饥荒时期,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马铃薯价格上升,但需求量却持续增长,这就是著名的吉芬反论,即“吉芬之谜”。这种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其需求特性与常规理论相悖。


实际上,"吉芬之谜"并非完全的悖论,而是需求定理的一个例外。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价格变化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实际收入的变化,二是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正常情况下,替代效应使需求与价格成反比,而收入效应通常较弱。然而,对于某些特殊商品,如在饥荒中的土豆,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在贫困家庭中,土豆作为维持基本生活的必需品,当价格上升时,贫困加剧使他们更依赖土豆,尽管这意味着实际收入减少,但由于没有更便宜的替代品,需求反而增加。


要成为吉芬商品,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它是低档品,二是收入效应对需求的影响超过了替代效应。这种特殊情况揭示了经济学理论的灵活性,以及现实中需求的复杂性。在理解吉芬商品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一般的需求定理,而需要考虑具体情境下的各种影响因素。


扩展资料

吉芬反论(Giffen`sparadox)吉芬反论是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正向关系这样一种状况。当劣质商品价格的替代效应并不足以抵消收人效应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需求定律对经济学十分重要,因为它简单而拥有强大解释行为的能力,且该定律约束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可是,吉芬物品的出现,使需求定律出现问题。当价格下降,根据需求定律,需求量必然上升。可是由于吉芬物品的出现,需求量可能也会下降。这样,价格下降,人们没法肯定需求量是上升,还是下降。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