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为什么会选择进军四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12

石达开之所以选择进军西川,更多的还是出于对自己形式的客观分析,急需给自己找一个根据地。离开原来的我大本营之后,石达开的队伍一直各处征战,没有固定的根据地供自己休养生息。队伍的消耗也比较大,在没有了大本营的输血支持之后,石达开离开以后的日子并不好过,战事也没有之前那么顺利,所以这个时刻他最需要的就是一个根据地,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川地区更有利于自己立足。首先这个地方地形以山地为主。易守难攻。非常适合在这里屯兵修养。其次西川地区在当时来说战乱也比较少,经济相对发达,尤其是农业,在这里建立根据地,有利于囤积粮草。为以后出川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第三一点跟人有关系,川人素来不善战,相对于其他地方,也比较容易占领。

从经济角度来看,西川地区素来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尽管不能和当时的江南富庶之地相比,但是相对很多战乱频发的内地,情况要好很多。石达开选择这里也是出于这么一个考量。在这里他既可以屯兵又可以养民。等到时机成熟,他则可以趁机向全国出兵,从而完成让太平天国统一中国的大目标,离开大本营后的石达开,急需建立一个自己的大本营。

总体上来说石达开在太平天国内部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奈何天王洪秀全太过昏庸无能。带兵出走也是无奈之举。在石达开内心深处还是想凭借自己的力量让太平天国尽快从内乱造成的乱局中恢复正常的秩序。出走西川可以看作是为腐朽的太平天国续命。

第2个回答  2018-01-08

1.石达开其人: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客家人,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受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获封翼王,三十二岁英勇就义于成都。一生轰轰烈烈,体恤百姓民生,生平事迹为后世所传颂,被认为是“中国历代农民起义中最完美的形象”。

2.太平天国其事: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其中“天”字两横上长下短;“囯”字内为“王”字),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今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

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南方兴起而波及全中国的农民战争,也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农民战争,而且它在新的时代,有新的特点和水平还开创了中国农民战争不少先例,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提出了一整套纲领、制度和政策等。

3.内部的决裂——天京事变:

1851年,天王洪秀全在“永安建制”时,命其他四王归东王杨秀清节制。在太平天国前期,实权由军师掌握,天王虽然地位在各王之上,然而在制度上是一个虚君,本来这种在四王中选一个主事人的制度也没什么,但是自从南王冯云山及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权力更加集中在东王一人身上。这便埋下了祸根。

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东王杨秀清在1856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声望一时无两,集教权、政权、军权于一身,掌握大部分军政实权,实质上已经是太平天国的最高统治者。杨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回部对付杨秀清。

韦昌辉接令后立即率兵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及其眷属,在天京城内制造大屠杀,实行恐怖统治,并杀死石达开全家老小,石达开逃往安庆。韦昌辉的屠杀和暴虐统治激起了天京将士的愤怒,石达开也要求洪秀全惩办韦昌辉,洪秀全遂于11月初处死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11月底,石达开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务,但是对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1857年6月石达开率部出走,

4.出走后的选择

是天平天国内部的争权夺利逼走了石达开,天王洪秀全也没有充分吸取天京事变的经验教训,不思进取,只想着如何能保住洪氏一族的“天王位”。石达开在出走后是有如下几个选择的:取而代之、解甲归田、叛变投敌、束手待毙、率军远征。

解甲归田、叛变投敌、束手待毙,这三个选择在当时敌我矛盾极其尖锐的时刻,显然是行不通的。作为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石达开,万万不会被清朝所容,解甲归田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束手待毙、叛变投敌显然也不符合石达开的性格。

石达开和他的亲信将领,对当时形势是非常清楚的,深知他们不可能以“愚忠”来取得洪秀全的谅解和信任。有谋士劝他从刘邦诛杀功臣韩信的历史事件中吸取教训,并提出取洪秀全而代之的建议,但石达开以“惟知效忠天王,守其臣节”,坚决予以拒绝。他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唯其妖灭尽,予志复归林”。最后只好率军远征,作为解决矛盾的手段。这实在是石达开这个农民英雄在无力解决内部矛盾的情况下,被迫选择的惟一出路。

5.石达开入川作战

石达开在离开南京后先后转战江西:临江、吉安;浙江,并联合国宗杨辅清进军福建,欲开辟浙闽根据地。为阻止石达开攻浙,清廷急调各路兵马增援,最终不得不命丁忧在籍的曾国藩重任湘军统帅,领兵入浙。太平军在浙江取得许多胜利,但江西建昌、抚州失守后,入浙部队失去了后方,为免四面受敌,石达开决定放弃攻浙,撤往福建,后又转战到江西。

1859年春,石达开自江西起兵入湘,发动“宝庆会战”。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于1862年初经湖北入川,自此,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石达开转战川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终于1863年4月兵不血刃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5月,太平军到达大渡河。

从天京出走后,石达开是一路转战各地,最终是被形势所迫,入川作战的,因为石达开所部,至始至终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又孤军作战,外无援军,内无生产保障,已经成为“流寇”。面对清军的四面合围,只得不停转战方有生存可能。石达开已经意识到了没有根据地是不可行的,入川作战战略上是想要在四川境内建立根据地,战术上是石达开的部队几经转战需要休整。

6.舍命以全三军

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时,对岸尚无清军,石达开下令多备船筏,次日渡河,但当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涨,无法行船。三日后,在大渡河东线防御的清兵来到对岸,太平军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多次抢渡不成,粮草用尽,陷入绝境。清军南字营都司王松林到太平军营谈判,石达开决心舍命以全三军。其中,石部三千人被王松林收编,剩余两千人保留武器,驻扎大树堡。后来,两千人中有七百人过河,遣散或被杀。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夜袭大树堡剩余一千多人,除三百老幼存活外,全部被杀。

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公堂受审,慷慨陈词,令主审官崇实理屈词穷,无言以对,而后从容就义,临刑之际,神色怡然,身受凌迟酷刑,至死默然无声,观者无不动容,叹为“奇男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