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记录孔子言行的话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6-10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仅8字却从空间、时间两个方面,把孔子道德的至尊至崇说得无以复加。

先师功德垂青史
儒学精华照五洲

文圣吾祖,恩泽海宇
千古巨人,万事先师

德配天地
道贯古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6-02
整本书都是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22年,周灵王21年),卒于前479年(鲁哀公16年,周敬王41年)。孔子早年丧父,“贫且贱”,但从小就显露出对礼的爱好和组织礼仪的能力。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而且他十五岁就“志于学”,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他的这种好学精神:他曾经与齐国的乐师谈论音乐,听到上古的《韶》乐,就去学,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其勤奋刻苦如此。这样就给他带来了“博学”的美誉,于是四方之士都来投奔他,跟随他学习礼仪。这种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向下层士人的普及。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但是在文化上,孔子是一个胜利者,他创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此外,他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教授普通士人,对文化传承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论语简介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二十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渊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司马中“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中则答以细目。又如,同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是为今本《论语》。《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第3个回答  2008-06-02
all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