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和《彷徨》的现代化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6-16
呐喊》和《彷徨》的这种特殊性质,首先是由产生它们的历史时期的特殊性质所制约、所决定的。我国以“五四”为标志的历史时期是两次政治大革命的交接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以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替换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政体,余下的实质性的革命任务,中国资产阶级已不愿意也不可能完成了。旧民主主义政治革命的浪潮在一度蓬勃开展之后已经相对平息下来,正在孕育中的中国无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治大革命,不论就其政党的成熟条件,还是就其阶级的、群众的觉悟程度,都决定了它暂时还不可能采取重大的、具有全民性影响的大规模政治行动。就在这两次政治大革命的驼峰中间,在政治革命浪潮相对平静的短暂历史时期,中国的思想革命运动却涌起了巨澜。总之,“五四”时期是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它是中国政治革命运动的低潮期和歇期,是中国思想革命运动的活跃期和高潮期,是以思想革命的方式对旧民主主义政治革命进行总结的沉思期,也是对将至的新民主主义政治革命进行思想准备的孕育期。假若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原本与社会思想的变动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么“五四”时期的文学艺术与中国思想革命运动更是丝丝入扣,血肉相连的。一般地说我国“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思想革命的面影,构成了它们有别于其它历史时期文学的特殊性质。

《呐喊》《彷徨》较之同时期其它文学作品的格外优越之外,感动鲁迅不是盲目的,因而也不是片面地适应了时代的这一要求。当时绝大多数进步的小资产阶级作家,仅仅在自身精神苦闷的实感中,在自己有限的社会经验和零碎的理性认识中,部分地提出了反封建的思想要求,并在作品中做了某种程度上的艺术表现。而鲁迅,早留日时期,便把自己的全部艺术追求,自觉地融化在对中国思想革命的追求中了。这样,鲁迅小说中中国思想革命的主题,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时代烙印”了,在很大程度是,已经成了鲁迅意识到了的巨大历史内容和历史使命。在《呐喊》和《彷徨》中,鲁迅不仅以丰富的生活实感基础,而且以整体性的理性思考做指导,把中国思想革命的问题做了广泛而又深刻的艺术表现。因此,它们的这种特殊性质较之同时代的其它文学作品中具有鲜明和突出的特征。
第2个回答  2013-06-16
鲁迅的《呐喊》、《仿徨》之于中国小说的现代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称作中国现代小说的滥筋。因此,对于它的研究和评价,既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上,也不宜用传统的小说观念和创作方法去框架,而应以新眼光,做全面的整体性的把握,把它作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现象、审美意识和小说观念之一部分来对待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