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宰相有何实权?

如题所述

1,宰相一词并非中国古代官位,乃是由欧洲传过来的。中国古代有相,名为丞相,宰相一次是欧洲习惯的称呼法。
2,中国古代的相,其实权是很大的,但是随着君主专制加强,相权逐步削弱,最后在明朝被废除丞相一职.
3,古代的相,其地位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主要负责国内的内政事物。当时最高的三位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总领百官,负责内政,太尉掌管军权,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相当于最高检察长。
相的权利,在其可以统领百官,是百官之首。同时相也是总领内政的要员。丞相一职,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但是那时候,相权有高有地,大的,如吕不韦早期被称为相父,总领全国大小事物,小的则仅仅挂名而已。丞相的地位真正被确立是秦朝建立后,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诸侯王被废除后,大小事物均归中央直属,中央派官员到地方执行公务,这些官员都归丞相管。皇帝是不直接管理这些地方官的(管不过来),皇帝只要管辖住丞相,太尉等三公九卿这样的中央高官即可。
丞相的实权:从秦朝开始,丞相地位正式确立后,权力很大:如管理地方官员,处理朝廷大小事物。如李斯,赵高一直觊觎李斯丞相的位置,因为丞相一职不但具有合法性,还具有实权。到汉代,因为外戚宦官交替制度,当丞相需要由足够的威望和才能,宦官不能任三公九卿,外戚多数以武夫和无能之辈为主,因此,汉代主要权利集中在宦官和外戚手中,朝廷官制形同虚设。
到了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宰相就是诸葛亮:诸葛亮任蜀汉丞相,大小权力一览无遗,内政,外交,军事大权在握。可以任免官吏(上奏只是形式),甚至有生杀大权。
西晋一直处于动荡阶段,而东晋,曾有“王与马,共天下”一说:王指代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当时整个朝廷,几乎被王家控制,皇帝司马睿有时候不得不看王家脸色行使,大将军王敦叛乱,王导向司马睿请罪,司马睿却息事宁人,未处罚任何一名王家子弟。不过后来,王导倒是很忠诚,司马睿和王敦都死后,王导辅佐新帝平定王敦一门王的叛乱。
而到了隋朝,宇文化及当上了相,更是呼风唤雨,最后甚至谋杀隋炀帝。
综合来说,到隋这一时期,丞相的实权包括:处理内政,统领百官,直接上奏朝廷,并拥有一定人事任免权等。权力大的丞相,甚至可以直接任免官吏,甚至废立皇帝。
而到了唐朝,君主专制加强,相权开始成为制约皇权的障碍,被一步步削弱。
唐朝:将丞相职务设置为多人职务,多名丞相分工,实际是相互制约,分割相权,削弱对抗皇权的实力。
宋朝:主要是分割军权,同时丞相不得干预任何军务,军事决策直接归皇帝,军官不再有丞相总领。
到了明朝,更是直接撤销丞相一职,虽然后期有明朝大学士,清朝军机大臣等类似丞相的官职,但是丞相到明朱元璋时期正式结束。

(以上均属原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8
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 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丞相、相国、大司徒、中书令、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阶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秦国由于变化彻底,发展迅速,是战国时代第一个设立郡县制的国家,并于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任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丞相之名由此而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宰相作为官制首次确定下来。在秦以前的殷周时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通过分封诸侯进行统治的,商朝的王或周朝的天子不能干涉分封国的内政,又因分封国的国君由贵族世袭,所以天子无权解除他们在分封国的统治权力。秦始皇之后,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皇帝不再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改为任命官僚向全国发号施令,因此有必要组织一套官僚机构,并借助于宰相大臣辅佐政务。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产生了。随着封建国家的发展,宰相制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