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国摄政王载沣,为何在清王朝灭亡后突然神隐?

如题所述

因为三年的监国生涯让他明白,清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及时辞职神隐,对于自己,对于家人,都是最好的选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病危,临死前她留下旨意: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下一任皇帝,其父载沣任监国摄政王,辅佐溥仪统治大清王朝。

就这样,慈禧死后,载沣成为大清王朝最具实权的人物。按理来说他本应尽情品尝权力的美妙滋味,可为何辛亥革命后他就选择辞去公职,清王朝覆灭后更是彻底神隐?


载沣剧照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清朝已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1908年,只有二十五岁的载沣一跃成为摄政王,执掌朝政大权,是当时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那时候清王朝内外矛盾重重,载沣身居高位所想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放纵享乐,而是从根本上改变王朝的腐朽落后。

然而现实给他一计迎头痛击,身处政治漩涡的载沣发现,自己并不具备逆天改命的本领。当时中国主要有三股势力:以载沣为首的清廷、北洋袁世凯、南方同盟会。

在与后两者交锋的过程中,清廷屡屡处于下风,尤其是对于袁世凯,清廷几乎只能言听计从。

刚上位时,载沣就意识到袁世凯野心勃勃,迟早会对清王朝不利,于是他打算联合手握精锐的段祺瑞将其消灭。然而段祺瑞段祺瑞敷衍了事的做法让他明白,袁世凯杀不得,载沣最后只能被迫放弃这种念头。

而袁世凯也觉察到危险,没过多久便以“患有足疾”为借口辞官回家疗养。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如暴风雨中的一叶孤舟,岌岌可危,走投无路之际,载沣又不得不寻求袁世凯的帮助。他袁世凯任命为湖广总督,要求后者带来北洋军镇压革命。

可袁世凯对此并不满足,以“足疾未痊”为借口,继续索要筹码。载沣虽然非常反感袁世凯的做法,却又无可奈何,他只能继续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并且让他当上内阁总理大臣,至此军政大权已经全部转移袁世凯手中,这时候他才心满意足地出兵,夺回汉口。

为了苟延残喘,载沣居然要将军政大权全都交给一个野心家,试问这样的王朝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袁世凯

不仅如此,清廷内部也是离心离德。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清廷曾效仿西方国家进行君主立宪,这种做法本来笼络了不少人心,然而当第一批内阁成员名单出来后,很大一部分支持者直接倒戈了。

第一批内阁成员名单如下:

皇族:总理大臣奕勖,协理大臣那桐,民政部大臣善暂 ,度支部大臣载泽,海军部大臣载洵,农商部大臣溥伦 。

满族与蒙古族但非皇族:司法部大臣绍昌 ,陆军部大臣防吕,理藩部大臣寿耆。

汉族:协理大臣徐世昌,外务部大臣梁敦彦,学务部大臣唐景崧 ,邮传部大臣盛宣怀。

我们能看到,内阁成员共有13人,其中9个是满族与蒙古族,只有4个是汉族,而且他们还处于权力的边缘位置,朝中的事务本质上还是由清皇室说了算。

名单公布后,立宪派纷纷指责清廷严重违背了君主立宪的初衷,要求他们撤销“皇族内阁”。然而清朝皇族以“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权,议员不得妄加干涉”的理由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满清皇族还想着谋取自身的私利,这使得立宪派非常失望,他们一怒之下转投同盟会,从挽救大清王朝最坚实的政治力量变成敌人,清廷这一步棋错得一塌糊涂。

载沣明白这一点后已经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清王朝被一点点蚕食。

在代为摄政的三年时间内,载沣一心寻求改变却没能成功,到了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面对这种局面,载沣只能心灰意冷地辞官神隐。

载沣

二、为了保全自身与家人

宣统二年(1910年),汪兆铭企图刺杀载沣,事情失败后他被捕入狱。在等待审判的期间,汪兆铭没有畏惧死亡,而是用一首诗表达自己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没过多久,这首诗就传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无论是士人学子还是贩夫走卒,都争相传颂,可见当时革命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此时载沣打算通过“预备立宪”来挽回民心,为了展现自己的诚意,他最后赦免了汪兆铭的死罪。载沣本以为这样就能缓和清廷与革命党的关系,可是革命党人却没有对清朝皇室心慈手软。

公元1912年1月12日,以良弼、溥伟、铁良为首的清朝皇室成立了“宗社党”,他们秉持着“反对南北议和、反对清帝逊位”的理念,企图联合宗室的力量守护摇摇欲坠的清王朝。

结果仅仅过了半个月,宗社党的首领良弼就被革命党人刺杀身亡,这件事情不但极大地震慑了清朝皇室,也让载沣明白,清王朝与革命党之间已经不死不休,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如果载沣继续顶着摄政王的帽子,那或许没过多久他就会变成下一个良弼,为了自己与家人的生命安全,他最终选择辞官神隐。


宗社党

除了革命党外,来自民间的仇恨也让载沣整日胆战心惊。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民众对于清王朝的统治便越来越不满意,后来更是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差点推翻这个延续两百多年的王朝。

南京条件、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清政府腐败无能一次次出卖国家利益,国家危在旦夕,这种情况下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逐渐觉醒,并且由“支持清王朝内部改革”转变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最终演变为全社会仇恨满族子弟的局面。

事实上,辛亥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民间仍然流传着“反满兴汉”的革命口号,满族人的身份成为一张催命符。为了保命,八旗子弟先后改姓,如爱新觉罗改为金,瓜尔嘉改为关,依尔根觉罗改为赵等等。

载沣受过传统教育,明白这种全社会的民族仇恨有多么恐怖。由于当时南方革命党的势力较为弱小,他们才会选择与北洋军阀妥协,不追究清朝皇室的过错。但要是皇室子弟继续高调行事,那就连北洋军阀都救不了他们。

所以,载沣辞官后神隐起来,不问世事,目的是减少汉人的仇恨,从而保全自身与家人。

载沣一家人

执笔君言

综上所述,由于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医,同时革命党与民众对于清朝皇室的仇恨无法化解,载沣不得不选择激流勇退,掌权三年便辞职神隐,这对于他以及他的家人都是最好的结局。诸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