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与流通,敛财术是怎样摧毁北宋经济的呢?

如题所述

作为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北宋的繁荣直接促进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空前增长,其年税收甚至超过了统治者的最高预期。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

“天下岁入缗钱千六百余万,太宗皇帝以为极盛,两倍唐室矣。其后月增岁广,至熙、丰间和苗役税等钱,所入至六千余万。”

然而巨额的收入并未让朝廷变得富裕,由于“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的困扰,北宋常年收不抵支。

那么在财政危机面前,北宋到底采取了哪些手段来敛财?这些手段又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一、始于钱荒,成于纸币

上一篇讲到,由于市场的繁荣,北宋流通领域所需的钱币也大幅增长,同时作为具有技术优势的生产国,国际贸易发展也让宋铜钱担负“世界货币”的职能。

就目前的考古结果来看,宋铜钱在南亚、中东甚至非洲都有发现,且数量巨大,常常成吨出土。

陕西发现的宋代钱窖

但在如此巨大的需求量下,乏铜的中原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提供如此多的钱币的,因此北宋铜钱的发行量即便超过唐代的20倍,也常常爆发严重的钱荒。

商业在于流通,流通离不开货币,铜钱的短缺严重打击了北宋朝廷的统治,《资治通鉴长编》中就有对钱荒严重性的描述:

“乃自比年以来,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万商束手。”

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从未摆脱钱荒的梦魇,益州则是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四川古代几乎没有铜矿,乃至于到了只能退而求其次用铁钱的地步。

现存宋代铁钱

铁不是稀缺的金属,其价值远远低于铜,因此使用铁钱肯定是极不方便的事情。《宋史》中曾有大臣上奏感叹感叹道:

“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携持。”

沉重且低值的铁钱甚至在川蜀地区还催生了“背夫”这个特殊职业,即有钱人逛街实在带不动这么多钱,只能雇人来背。

民间的创造力永远是巨大的,为了便于流通,四川当地很快有人想到了好办法。

你把钱放在我这里,我给你开张凭据,你在我的商铺里买东西可以直接拿凭据付账,或者你想要回铁钱,也可以随时拿凭据来换,这岂不非常方便?

北宋交子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从此诞生,首先想到这个方法的是成都的16个富户,其初衷是方便贸易。正如《宋史》记载: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根据现代金融学的知识,此时的交子属于“完全准备金”制度,富户只是暂时对大家的钱进行保管,这种方法是可以永久运作下去而不出问题的。

但很快商人们就发现,大家进行存款后不可能每天都把钱都取走,与其让大量的存款躺在库房发霉,不如用来投资做生意赚取更多的利润。

这种做法属于“部分准备金”制度,事实上已经和当代商业银行十分相似了,但问题是做生意不可能包赚不赔,民间富户承担风险的能力毕竟有限。

最终随着投资的失败,富户无力兑现款项,人们纷纷上衙门告状,《宋史》记下了民间“私交子”的最后结局: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尝所负,争讼数起。”

民间发行的纸币虽然失败了,但其便捷性却给了北宋朝廷巨大的启发。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北宋设立交子务,官方发行的纸币开始出现。

二、凭空生钱

早期“官交子”的发行有着极为严格规范和限制。

首先,纸币只在川蜀地区流通,这和试验田的性质差不多,保证全国的财政系统不会短期内受到冲击。

il其次,所有纸币每三年全部回收,用新的交子1比1兑换,这能确保朝廷随时掌握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总额,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

最后,交子的印刷有着严格的规范,可以最大限度上避免假钞的出现。

不过和私人发行的交子不同,北宋官方纸币刚出现就采用了“部分准备金”制度,《宋史》对相关数据的记载非常精确:

“大凡旧岁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新旧相因。”

在北宋,界这个单位相当于一百二十五万,按本钱三十六万计算,交子的存款准备金大约为28%。相当于朝廷每发行100元,就会凭空增加62元的收入。

这个数据肯定是精确计算过的,只要不动用存款准备金,交子永远能够成功兑换成金属货币,即增加了朝廷收入,又不造成通货膨胀。

便民利民,凭空生钱,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事情吗?

但我们知道,按照常识财富是不可能凭空产生,北宋朝廷的做法事实上只是把民间的财富聚敛起来花掉了。


若仅止于此,民间对自身财富的损失会毫无知晓,这甚至比民间商户发行的“私交子”更好,把本金花掉虽然不可能像民间投资那样赚钱,但也绝不会亏本到无法偿付。

但开支巨大的北宋显然不会就此收手,由于交子的便利性,在纸币和铁钱同时发行的情况下民间商人宁可承担少量损失,也愿意收纸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