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英国运往中国的呢绒、布匹会严重滞销呢?这件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如题所述

以英荷呢绒为代表的欧洲呢绒在17世纪的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贸易一直不太顺畅。
晚明清初,荷兰皆曾携带贡礼呢绒试图敲开中国贸易大门,未果,致力于吸引中国船只前往巴达维亚贸易中心和其他在东南亚的商馆,郑芝龙海商集团崛起后,与之展开时而合作时而竞争的贸易关系。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东亚海上贸易霸权,将贸易中心放在垄断香料贸易、理顺亚洲贸易网络和加速贸易周期等问题上,捕捉贸易中的热销品,而呢绒在亚洲的贸易起初是异常艰难的,英荷同样作为呢绒生产大国,荷兰以领先一步的呢绒生产技术,在欧洲更受到贵族喜爱,在此压力下,加上都铎王朝施行重商主义,鼓励呢绒出口,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向亚洲销售呢绒方面有比荷兰更大的积极性。

英国东印度公司受到王朝鼓励寻找到印度的新路线,试图发现一条西北或东北通道的尝试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为英国商品寻找一个合适的市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558~1603)曾断言:“英国的呢绒在中国将比黄金白银还要受到珍重。”
1614年,东印度公司将价值14万英镑的呢绒运到东方试图换取西方所需商品,结果成了销不出去的“死商品”(dead Commodity),不得不仍用白银支付。
大班描述当时在东京销售毛织品的状况是,支付给英国毛织品的价钱低于成本,而且还要经过长时间的争执后才能收回货款,例如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国王开头给的价钱每匹是8两,经过六天讨价还价,同意给10两,他给双幅宽绒布每荷兰8厄尔,四级青色的是6两,一级猩红色的是18两,最后给价各增加为11两和30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03
根据您的问题,我猜测您想问的是洋布之困。
晚清时英国将印度产的棉花变为纱,用印度的粗棉线或废棉纺制低等线纱,制成洋布。
“出产之时已不适宜用,且既织已精,必再三漂白以去煤灰黑质而后成,质既美矣,而无用地积颇广,则此货一出,中国棉花业无一不赔累。”这是1892年上海《申报》的一篇报道对当时洋布的优势所做的描述。
“民尚土布,视为日用必不可少之物”,在洋布盛行的背后是土布的衰落。
据记载,“咸丰初年,机户约有二三千家,至同治十一年增至十五六万,布花数十万锭”,到19世纪末,江南一带的“纺织无不资木棉”。百姓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这种自上而下推动的社会改良运动中,“机械无阻”最终让小农经济失去了“退路”。大量农民从谋生变成了失业。
因此这件事告诉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应坚持自主创新、科学发展,彻底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
第2个回答  2020-12-21
19世纪初,英商人向中国输出毛棉织品,从中国进口茶叶、丝等,在正当的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英商人为牟取暴利,就把毒品鸦片大量偷运到中国,另外,鸦片在英本土被禁,英国有开拓新市场的需求。
第3个回答  2020-12-21
英国的发展得益于海洋法及其政治和司法独立。在维多利亚时代早期,英国经济是掠夺性的,后来君主立宪制和司法独立创造了英国的市场经济。无论工业是强劲的,还是贸易正在上升,都必须有一个制度基础。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