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制历史起源

如题所述

现代议会民主制的根源可溯至18世纪的英国,尽管瑞典同期也具备类似制度,但英国的影响更为显著。1714年,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尽管名义上主持内阁,但由于语言障碍,实际上一位大臣开始主持会议,首相这一职位随之诞生。随着议会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权力增强,政府逐渐由议会掌控,决定内阁人选成为其权力的一部分。


威斯敏斯特体系由此形成,行政体系需向立法体系负责,政府首脑以国家元首身份行使职权。这一模式影响了英国的前殖民地,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和爱尔兰共和国等,它们采用了威斯敏斯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然而,这些国家并非完全照搬英国,比如澳大利亚的参议院设计更接近美国,而新西兰则废除了上议院。


在欧洲大陆,议会民主制的传播主要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胜利的民主国家英国和法国将民主体系输出给战败国,德国威玛共和国和奥地利在此时期接受了议会民主制。早在19世纪,欧洲左翼政治力量的活跃为这些国家的民主化奠定了基础。一战后,议会民主被看作抵抗极端政治力量的工具,因此也遭遇了右翼和部分民众的反对。


扩展资料

议会制又称内阁制,包括“内阁君主立宪制”及“内阁共和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特点是其政府首脑(台湾宪政学者与文献称之为“行政首长”,以有别于议会领导人)的权力来自议会(国会)的支持,而这种支持通过两种途径落实:第一是议会改选后的多数议席支持,第二是政府首脑赢得议会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属政党未能赢得议会大选的政府首脑连同其内阁必须提出辞职,而未能通过议会信任投票的政府首脑,连同其内阁也必须辞职。由议会重新在席位居多数的党派中协商选举产生新的首脑与内阁。议会制下政府首脑(总理)的权力普遍较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