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为什么说“黄县腿子掖县嘴子“来形容那里的人?

如题所述

“蓬莱腿子、黄县嘴子、掖县鬼子”是赞美胶东的百姓。

黄县(今龙口)嘴子表明其能说会道。

蓬莱腿子表明其吃苦耐劳。

掖县(今莱州)鬼子表明其精明能干。

扩展资料

大凡经营商业讲究能说会道,签合同,搞谈判,要有一套讨价还价的本领,这就是“黄县嘴子”的优势

做买卖你总不能坐在家里,需要联络货源,信息沟通,需要长途跋涉,山南海北,四处奔波,这就是“蓬莱腿子”的长处。

干商业更需要高度的智慧和谋略,要有审时度势,高屋建瓴,把握行情的能耐,彰显了“掖县鬼子”的大家风范。

古代内陆人称烟台沿海一带为东夷之地、东莱国、莱子国等,并被视为蛮荒之地,即为未开化之意,实则是出言太过于偏颇。其实烟台沿海自古以来农、牧、渔、商皆高度发达。

由此产生的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创造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商旅文化也比较发达。

黄蓬掖三地之人所代表的正是此种文化的缩影,展现了他们独特的风姿和禀赋。千百年来正是由于他们利用了这种优势,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商业人才,取得了值得称道的伟大成就。黄蓬掖三地人正是彰显了所谓古代东夷人的显著特色,成为商旅文化的践行者。

百度百科—鬼子、嘴子、腿子

烟台晚班——黄县嘴子、蓬莱腿子、掖县鬼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1
  过去在生意场上,黄县(今龙口市)人与掖县人、蓬莱人一起在东三省得了个“掖县鬼子,黄县嘴子,蓬莱腿子”的雅号;跟北京人、天津人一起在北京城则被编成了“京油子,卫嘴子,比不上黄县鬼子”的民谣。这其中的“黄县嘴子”意思是说“黄县人能把死人都说活了”,而“黄县鬼子”的注释则应当是“黄县人的头发梢子都是空的”。可能是老辈人对商界的尔虞我诈深恶痛绝,也可能是在贸易往来中深受其苦,直到如今依然有人对老黄县人的这种商人习气存有偏见,其实正是由于诸多的老黄县人外出经商做买卖,才使家乡赢得了“金黄县”的盛誉。

  据当年在北京经商的老年人讲,明清时期京城里的买卖人挺多,但以北京人、天津人、黄县人为盛,民谣里所说的“京油子”是指久住北京,阅历多熟悉情况,而老于世故的油滑的人。这些当地人见过大世面,做过大买卖,有的人能把东西卖进皇宫,甚至于送到皇帝手里。

  “卫”指的是天津卫。明代“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开始筑城卫戍,是京师东南转漕戍守重地。天津话既自由活泼,又有韵律节奏,说“听天津人说话,就像听唱曲儿一样”决不为过。这里说的“卫嘴子”是指天津人做买卖会说,把自己的商品夸得天花乱坠,直到客户满意为止。称其为“卫嘴子”,既有善于言辞,能说会道之誉,更有言而无信,言过其实之嫌。

  “黄县鬼子”是说在北京生意场上的黄县人,善于动心计,能应付市场的急剧变化,亦含诡计多端的贬意。黄县人在北京主要是开粮店。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城里人口逐年增加,四乡虽盛产米麦,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得不依赖于远近各县,甚至江南水乡,一时间路载漕运十分兴旺,于是米店粮铺应运而生。明末清初,黄县一马姓人家在朝阳门里开设了黄县人在北京最早的一个粮店。到了清朝中期,又有人在鼓楼大街开设了西天成粮店,此后永泰、天增、永和、万裕厚等粮店相继开张。这些经营粮食的店铺由于大都是代客买卖,因而本身并不需要雄厚的资金,所讲究的是信用,另一个便是交际手腕,这也是外乡人说黄县人“鬼”的一个主要原因。到了二十世纪初年,黄县人审时度势,安装了先进的面粉机械,可以自己生产当时被称为“洋面”的小麦面粉,其规模相当可观,像万裕厚、长顺、永裕、聚成永等都是当时北京有声望的粮店。据相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共有1500多家粮店,属黄县人开设的就有 200多家。

  古老的北京城当年商贾云集,诸强争雄,在起伏的商海中究竟孰弱孰强,细细品味“京油子,卫嘴子,比不上黄县鬼子”这支有趣的北京民谣,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6-02
解放前后,黄县人做生意的比较多,全国各地到处跑,而掖县人嘴好使会说,死人都能说活了,所以在胶东一带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黄县脚子,掖县嘴子。
第3个回答  2019-08-23
错,黄县嘴子,掖县腿子
第4个回答  2019-08-20
问题都问错了,就别出来现世了。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