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这篇文章的重点

如题所述

1.了解一点课文的背景资料。
1944年,苏联和南斯拉夫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发起贝尔格莱德战役,解放前南斯拉夫。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2.从文体入手,快速梳理内容。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我们要明确通讯内容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迅速了解课文内容。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南斯拉夫母亲)
苏联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苏联青年)
事件:苏联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喜烛点在烈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写这篇战地通讯的目的:对德围法西斯的恨,对苏联战士的爱,对人民友谊和崇高心灵的歌颂。
3.重点研习老妇人的动作和分析她的内心世界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及侧面描写等。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
老妇人的遭遇十分悲惨,年老体衰,丈夫去世,房子被敌人的炮火所毁,连唯一相伴的一只猫也被炸死,自己被炮火所震,耳朵聋了。文中重点刻画了老妇人对烈士遗体的掩埋,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然而又那么认真。有大量的动作描写,主要集中两个部分里:在课文的第15、17、22、25、26、29、31段和第40、41段。
前一部分里她的所有动作都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并虔诚守灵,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后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反映出她及其复杂的内心: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也有对所有红军战士的敬意。所以她对在场的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鞠一躬”。
这样我们通过老妇人的动作描写感知出她的形象: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略者充满仇恨,她渴望家乡的解放,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③她被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危险和艰难安葬好烈士。④她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品味重点语句
1)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明确:补叙这支蜡烛的来历,交代它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战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明确:黑色是一种庄重色,刷“黑色的大围巾”这种景物描写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深切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怎样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一点火焰”是指老妇人点在坟堆上那微弱的烛光,它“不会熄灭”、“永远燃着”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永在,象征着苏联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长青;也象征着南斯拉夫和苏联两围军民的感情永在,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长存。
5.理解作者为什么以“蜡烛”为题
蜡烛是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一辈子珍藏的宝物,老人把它奉献给了烈士,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同时蜡烛是这篇文章线索,它的烛光更具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着两围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08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