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都指挥使”与“总兵”是怎样的从属关系?

如题

都指挥使和总兵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

1、都指挥使是明朝“都指挥使司”的一把手,“都指挥使司”在明初期是省级长官,他的职责是管理省内卫所兵的后勤保障,日常训练等等事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

2、总兵则是在战时由中央下派到战区指挥作战的总指挥。下派的总兵挂将军印兼领总兵官,战争状态结束后回中央,一般由勋贵或地方都督充任。他是一个职责称谓,并没有品级。

战争状态下,他的排兵布阵则是通过地方的“都指挥使司”来实现。可以说,在明初期,战时状态下,都指挥使听命于总兵,但在条线上并没有直接的从属,因为总兵没有对都指挥使的人事权及奖惩权。

扩展资料

1、都指挥使职能

都指挥使司是中国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

明初,废元枢密、平章、元帅、总管、万户诸武官号,统兵五千人者授指挥,以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势,分设卫所。大致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人为千户所、百人为百户所,官兵均世籍。

洪武三年,升杭州等八卫为都卫。五年,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统诸王府护卫。八年,改在京留守都卫为留守卫指挥使司,诸外都卫为都指挥使司,初设十三都指挥使司。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其后沿革,设废不一。

都指挥使司初隶属于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 丞相胡惟庸谋反,废中书省,因析大都督府为五,分统诸军司卫所。

皇陵所在各置卫,不隶于都指挥使司。皇帝亲军上二十二卫,称亲军指挥使司(锦衣卫即其中之一),不隶五都督府。

2、总兵制度

总兵官成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后,改变了练兵将领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管练兵的问题,有利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事权专一的局面,但也存在着总兵称霸一方、拥兵自重的可能。

为维护中央集权,再有战争时,朝廷又要往下派员,称为巡抚,参与军队管理,削弱总兵官的权力。开始巡抚只为临时性的工作,后来才成定职,常驻地方。这样一来,不仅原来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要受其节制,就连总兵官也要听其指挥。

明代袁可立《奏登师出海之期疏》 :“乃拔其尤者三千六百人,俾总兵沈有容领之先发,而副将李性忠所带家丁旧系辽左健士,臣于三月十二日饯而送之,嘱以相机进止以固榆关,以联毛帅。”

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指挥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1

从制度上讲,都指挥使是有品级的官职,属于卫所制序列,总兵官是无品级的差遣,属于镇戍制序列,两者分属不同序列,理应没有从属关系。(这里额外强调一下,“都指挥使”在明朝大部分时候,只是都司所设的最高官衔,不代表职权,他可以是都司一把手,也可以是副手,还可以是寄衔,甚至没有实职。)

但是制度归制度,实施起来会出现变化的。

首先,总兵官本身属于差遣,无品级,因此在明朝大部分时期,会给总兵官一个卫所制序列下的官职作为寄衔,通常是挂都督府衔(左右都督、同知、佥事)或者署都督佥事。这就在名义上让总兵官成了包括都指挥使在内的都司官员的上官。

此外,在明成祖任命一些总兵官时,就已经出现“节制都司”的权力。比如:

命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何福佩征虏前将军印充总兵官,往镇陕西、宁夏等处,节制陕西都司、行都司,山西都司、行都司,河南都司官军。——《明太宗实录》卷11

命右军都督同知韩观佩征南将军印充总兵官,往广西整肃兵备,镇守城池,而节制广西、广东二都司。——《明太宗实录》卷12

命襄城伯李浚充总兵官,锦衣卫指挥陈敬为副总兵,往江西操练军民、镇守城池、节制江西都司并护卫官军。——《明太宗实录》卷19

仁宣以后,都司官员的地位就越来越低了。

敕大同参将都督佥事沈青及掌山西行都司都督佥事李谦……李谦职掌都司,应有军政须听总兵官武安侯发放,是非可否自有公论,谦安敢与之相抗!——《明仁宗实录》卷10

李谦作为山西行都司的最高负责人,还挂着都督佥事的衔,都要听命于时任总兵官郑亨,更别提都司其他官员了。

命右军都督同知陈怀佩征西将军印镇守宁夏,陕西都指挥使张麟往佐之。——《明宣宗实录》卷19

其实此时,都司的上级依然是都督府,但是在设有总兵官的地区,已经有都司官员听命总兵官的状态了。

正统以后,总兵官权力开始被管军文臣侵夺,督抚成为都司官员事实上的上级。总兵虽然对都司卫所依然有影响力,但由于督抚及道臣的存在,总兵已经谈不上是都司官员的上级了。

综上所述,总兵和都指挥使,在理论上是没有从属关系的,但总兵因为挂都督府衔,所以是都指挥使名义上的上官。在明朝前期,都司官员在军政上通常需要听命于总兵,而到了明朝中后期,督抚崛起,总兵式微,都司官员主要听命于督抚。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3
  都指挥使和总兵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从属关系。
  都指挥使是明朝“都指挥使司”的一把手,“都指挥使司”在明初期是省级长官,他的职责是管理省内卫所兵的后勤保障,日常训练等等事宜。“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
  总兵则是在战时由中央下派到战区指挥作战的总指挥。下派的总兵挂将军印兼领总兵官,战争状态结束后回中央,一般由勋贵或地方都督充任。他是一个职责称谓,并没有品级。战争状态下,他的排兵布阵则是通过地方的“都指挥使司”来实现。可以说,在明初期,战时状态下,都指挥使听命于总兵,但在条线上并没有直接的从属,因为总兵没有对都指挥使的人事权及奖惩权。
  这里就会产生两个矛盾:一者是,总兵带兵不练兵,造成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二者是,由于都指挥使和总兵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而是多头领导,造成事权不一。有事的时候,双方摩擦不可避免,相互拆台的局面也是必然的。
  到了后来,一些地方战争不断,短期内无法结束战时状态,总兵常驻地方渐渐成例。总兵官也就成为了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这解决了总兵带兵不练兵的问题。同时也削弱了“都指挥使司”对于卫所兵的控制力,慢慢的总兵在地方军事上形成了事权专一的局面,但也存在着总兵称霸一方、拥兵自重的可能。而至于总兵和都指挥使之间双重领导的矛盾仍旧存在。
  为了解决矛盾,中央又往下派了巡抚,总领一省事务。一方面削弱总兵兵权,一方面也给总兵和都指挥使找个共同的领导,解决多头领导事权不一的矛盾。
  至于明中后期,很多事情牵涉数省,为了协调数省,而又加了总督这个官职。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一楼说法不当,都指挥使是都指挥使司的最高长官,而指挥使司上地方最高权力机构,是明朝三大最高权力机构之一,二者混淆就麻烦了.
至于总兵,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据此,可推断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后者隶属于前者.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5-06-30
明朝武官官职品位

正一品: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