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宋朝历史是啥

金熙宗完颜亮曾引兵50万攻打南宋,宋军望风而逃,然而金兵却在采石矶被一个书生虞允文打败,金国陷入内乱,完颜亮被杀,南宋至少多维系了100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海陵王完颜亮统率金军主力越过淮河,进迫长江。两淮前线宋军溃败,金军如入无人之境。虞允文时任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被派往采石(今属安徽马鞍山市)犒师,正值金海陵王大军谋由采石渡江。虞允文见形势危急,毅然把散处沿江无所统辖的军队,迅速组织起来,挫败金军渡江南侵的计划,赢得了采石大捷(见采石之战)。金海陵王移兵扬州,虞允文又赶赴镇江府(今江苏镇江)阻截。金军北撤,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极高声誉。乾道三年(1167),召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四川名将吴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积极整顿正规军和民兵,减缩军费开支。五年拜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八年秋,再度赴四川综理军政事务,后病死。在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诏赠虞允文太傅,谥忠肃。而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后便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心,从此不再打算收复中原。但虞允文的报国事迹仍广为人传颂,名留青史。毛泽东亦曾在《续通鉴纪事本末》批道“伟哉虞公,千古一人”,虞公即虞允文。虞允文曾为唐书及五代史加注,并著有诗文十卷,经筵春秋讲义三卷、奏议二十二卷、内外志十五卷,传颂於世。

  虞允文(1110~1174),中国南宋抗金名臣。字彬甫。仁寿(今属四川)人。

  下面是这次战争的大致细节:

  金国自从完颜亮发动政变获得皇位后,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完颜亮认为金国已经接受了汉文化,南北已经没有区别,所以应该由他来统一中国.他首先将都城由会宁迁往北京,随后又积极营建开封,准备迁都于此,并在次发动南征,当然金国在军事上的准备也很充分.而南宋这边,因为已经有近二十年没有战争了,所以缺乏对战争的心理准备.虽然不时传来金人要南征的消息,但统治阶级始终未予重视,直到金使王全,高景山来祝贺宋高宗的生日,并提出了要求宋割让淮南的领土要求.南宋朝野才觉察到战争将要爆发了,忙不迭的布置兵力防御.又召开全体政府官员的会议,南宋方面决定派成闵率五万军队防守湖北,按照正常的思维,在江南建都的朝代,必要要守住湖北上游,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此时人微言轻的虞允文却反对这样分散兵力,他认为金兵主攻的方向会是淮南,所以应当将军队布置在江西一带,如果上游告急,则驰援湖北,如果淮南有变,则可以调动守淮.宰相陈康伯虽然赞同虞允文的主张,但成闵的军队还是全部驻防到了武昌.
  而完颜亮的思路恰好和虞允文的猜测吻合,金兵60万分三路,一路攻陕南,一路取荆襄,这两路都是偏师,而完颜亮自己亲率主力直取淮南.南宋负责守江淮的是宿将刘锜 ,但年老却重病在身的刘锜已不复当年之勇,吃饭都只能餐以白粥,只能命令副将王权指挥作战.王权畏敌如虎,不战自逃, 刘锜也无法取胜, 刘锜率军退到扬州.两淮全部失守.金兵在江北准备渡江,南宋政权岌岌可危.和以往宋金战争不同,这次完颜亮南征,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这也显示出了完颜亮的志在必得.
  看到武将们连连失利,南宋方面又派出叶义问督视两淮军事, 虞允文也获得机会参谋军事.宋取代五代后,就崇文抑武,大多数时候是文官统兵,而文官真正懂得军事的很少,又都瞧不起武将.所谓士大夫不知粮谷,不晓兵甲就是对文官们的真实写照.所以两宋外战历来败多胜少,就是这个原因.这个叶义问也代表了宋朝的士大夫.叶读到刘锜的战报,不知刘锜所言的金兵又添生兵中的生兵为何物.更可笑的是,叶义问在沙洲上挖了深一尺的沟,沿着沟里插了一些树枝为鹿角,叶还说,金兵渡江就用这个阻挡.老百姓们看到,哈哈大笑,都说吃肉的人见识也不比我们吃糠的人高啊.结果一夜涨潮,沟全部添平,树枝也全被冲走.和这些不识粮谷,不知兵甲的士大夫相比,同是书生的虞允文在采石的表现简直让人叫绝.
  此时和叶义问同样受命的虞允文先到瓜洲去探望了病中的刘锜, 刘锜因为病重,向允文提出交出制置和招讨二印. 虞允文正色对他说,国家已经这样,老将军难道就这样辞职吗?说得刘锜惭愧不已.此时虞允文接到了叶义问的命令,派他催促李显忠接替王权,又让他去采石犒赏军队. 虞允文风风火火赶到采石,王权已经走了,李显忠还没到.王权的败兵三五成群,星散分布,而且都解下马鞍,卷起甲衣,坐在路旁.而金兵就在对面.看到敌我双方的情况, 虞允文的随从劝他回建康去.一瞬间, 虞允文想起了去年出使金国时,自己和金国接待人员比试射箭,自己一箭中的的情景.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徽,钦二帝以及国仇. 虞允文知道自己是来劳军的,没有督战之责,如果选择回去,也无可厚非.但眼前军情紧急,允文知道,如果等李显忠来,肯定来不及了.自己不能因为没有责任就离开.于是他毅然选择了指挥采石之战的重任.他随即招集统制张振、王琪、时俊、戴皋、盛新等人,对大家说,如果敌人过江,你们就是跑掉也没有用,现在前有大江,地利在我,我们应该死中求生,而且国家养你们这么久,难道就不能为国而战.众将都说,主要是没人主持,允文说:”李显忠还没到,我领大家在此拼死一战,将士们受到鼓舞,决心奋勇和金军一战.
  虞允文率军队赶到长江边上,望见长江北岸已建起了高台,两边摇着两面深红色的旗,两面五彩旗,中间树起一个黄色的车盖,完颜亮傲然坐在下面。侦察的人说,前一天,完颜亮已杀了白马和黑马祭天,与军士们约定,第二天渡过长江,到玉麟堂吃早饭,先过江的人赏给一两黄金。当时,金军有40万,马匹的数量是部队人数的两倍,而宋军才有一万八千人。虞允文开始部署,先命令将领们排列成大的阵式,按兵不动,把戈船分作五队,其中两队沿着东西江岸运行,一队停驻在江的中间,里面埋伏精兵,等待交战,另两队藏在小港里,防备意外的事情出现。他刚指挥布置完毕,敌军已经在大声呼叫,完颜亮手持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渡江而来,一会便有七十艘抵达南岸,直接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向后退却了一些。虞允文进入战阵中,拍着时俊的背说:“你的胆略是四方有名的,再向后退,就是女人和孩子了,时俊马上挥舞双刀出阵,宋军拼死力战。江中间的宋军也用海鳅船冲击金船,金兵所用的舟,底阔如箱,行动不稳,且不谙江道,皆不能动,结果船只或沉入江,或半浮水面。天色已晚,但金兵仍然不退。这时恰好有一支溃散的部队从光州来到,虞允文交给他们军旗和战鼓,让他们从后面转出来,金军怀疑是增援部队到了,这才退走。收兵回营后,因为宋将蔡甲,韩乙贪生怕死不率战船出击,两个被虞允文各打了一百鞭子。又犒赏了有功的将士,允文因为赏罚分明,所以得将士死力。完颜亮那边,也把没有战死,而退回的金兵全部杀掉。
  虽然初战告捷,但虞允文很清醒,知道金兵还会再来,于是把战船拉往上游地区,又在杨林河口部署兵力。结果又一次击退了金兵的进攻。完颜亮不能取胜,于是给王权写了一封信,劝王投降。允文接受信后说,这是反间计,虞允文回书完颜亮,告诉他,王权因为不战而逃已经被法办,现在的统帅是李显忠,和去年出使金国的虞允文一起抵抗你。完颜亮看到采石无懈可击,于是只好率军去了瓜洲,准备从那里渡江。
  李显忠终于赶到了采石,虞允文估计到完颜亮会从瓜洲那里渡江,于是和显忠商议,派李捧率军一万六千去京口。随后,虞允文也赶到了镇江,先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拉着允文的手说,:“疾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我辈愧死矣!”
  此时镇江方面,集结着杨存中和成闵的二十万大军。为了震慑金兵,虞允文让宋兵驾驶着车船在江面上游弋,车船在江面上回转如飞。金兵感到震惊,虽然完颜亮故作镇静,但金兵军心开始动摇。完颜亮不顾客观情况对他极为不利的现实,强要军队强渡长江。完颜亮的部下门意识到渡江是一条绝路,于是在耶律元宜的带领下,缢杀完颜亮于瓜洲渡。金兵大队北退,都向新登基的金世宗完颜褒归顺。南宋政权又一次化险为夷。一度准备逃跑的宋高宗赵构评价允文说,允文忠出天性,是朕之裴度。毛泽东在评价虞允文时说,壮哉虞公,千载一人。采石之战作为宋朝十三出战功之一名载史册.

  完颜亮死后,金兵北退,金国主动派人求和,表示一切过失全是完颜亮造成的,希望能维持绍兴和约。虞允文上表要求北伐中原,此时,南宋政权内部,主战派占了上风,要求北伐的呼声很高,而同时,完颜褒刚即位,政权不稳,境内的契丹人又造反,应接不暇。从后面的历史来看,这是一次仅次于绍兴十年那次机会的最好时机。但已经被金人吓破了胆的宋高宗,选择了观望,随后又内禅,将皇位传给了养子孝宗。作为南宋方面,失去了这次机会是非常可惜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