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唤不醒沉睡的灵魂警醒才能遇见更好的人生

如题所述

在一个阴沉的下午,我读完了《呼兰河传》,心情也是阴沉的。我期待着闷头过苦日子的众生能迎来希望,好让苦命人的人生也能透进来一点光。但小说却戛然而止了,只留下已经被深深带入这座小城的我,掩卷而问:“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提起萧红,正如她本人生前所料:人们对于她情感经历的关注远远大于对于她作品本身的关注。不过,只要你有机会阅读一下她的文字,你就会感受一个历尽苦难又英年早逝的才女,拥有着多么独到的笔触与才情。她的作品远比她的经历更耐人寻味。
《呼兰河传》讲述了萧红幼年生活过的小城呼兰河的种种,既有乡土风貌,也有人情冷暖。作家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将小城的事物娓娓道来。全书并没有什么华丽词藻,却用平实的言语,将那个时代寻常百姓的生活勾勒得栩栩如生。在不断的深入阅读中,总觉得作者在用她那双童真的眼睛暗中注视着这个让她又爱又恨的世界。虽则童真,但又有悲悯的意味透出纸面漫向空气,氤氲在读者周围。
纵观萧红的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就要数有祖父陪伴的童年了,而这最可宝贵的记忆就在这本小说当中呈现了。虽然专写与祖父共度快乐时光的只有一章,但就这一章,却让整部作品的基调在凄凉当中,拥有了一些轻松和温暖。
萧红和祖父的乐园就是家里的后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爷孙俩有大把的欢乐都在这里实现。祖父播撒小白菜的种子,萧红就在后面用脚把播种后的土窝踩平,说是踩平,有时却把菜籽都踢飞了。祖父铲地,萧红拿不动锄头,就举着个锄头的“头”来帮忙,说是锄草,常常却把韮菜割掉了。祖父蹲在地上拔草,萧红就把他头上的草帽插满了玫瑰,祖父不知情,只说家里的玫瑰开得香,二里路都能闻到。直到回家摘下帽子才知道原来花就顶在头上,惹得全家*笑。
祖母死后,萧红罩启就和祖父睡在一起,跟着祖父学诗。萧红最喜欢的诗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因为她觉得黄梨是很好吃的。后来祖父讲诗,使她明白:原来“黄鹂”不是梨,所以也就不那么喜欢了……
这样自由、多彩、有趣的童年时光,只怕任何时代的读者都忍不住艳羡呢。
萧红是个女孩子,在重男轻女的年代自然不受重视。又因为母亲早逝,父亲生性暴戾,所以她感受到的亲情温暖几乎全都来自于祖父。幸好祖父的宠爱足够深厚,才使萧红不但能够任由孩子的天性胡闹而不被责骂毒打,并且还能用这段美好,通过写作抚慰病重的自己。如果祖父地下有知,也是无比欣慰的吧。而且祖父还让萧红有机会很早就接触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必备的基础。所以祖父不仅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一抹亮色,还是她最早的文学启蒙导师。
虽然爷孙俩的共度时光使萧红的童年生活有了亮色,但这亮色终究是由凄凉的底色映衬的。
萧红笔下的呼兰小城和当时中国千千万万个城镇一样,生活着世世代代听天由命的芸芸众生。
最凄惨的就是团圆媳妇,才12岁就来到婆家。物圆如一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常常遭受无端的腔郑打骂。婆婆把她当成出气筒,觉得这理所应当——就算吊起来打,用烙铁烙,也都是为了把她教育好,省得她一挨打就嚷着要回家,嫁过来的人不把婆家当家,这还了得!?
等到打得团圆媳妇生病了,就开始请人跳大绳驱魔——婆家不但再也不敢打骂,还花去五千多吊钱用各种偏方给她治病,直到把她推到鬼门关,最后用开水洗了三次澡,活活把个女孩子烫死了!
远近的人都没听说过,跳大绳还要洗澡的,生怕错过长见识的机会,全都跑来看,只有团圆媳妇昏过去时,才生出一点怜悯心来施救。不过,只要她醒了,就又是旁观长见识的时候了。
等团圆媳妇死了,婆婆大哭。只是这眼泪并不是可怜孩子,也不是心怀愧疚,只是心疼那五千吊钱。前去帮忙做白事的人回来个个高兴,都说饭菜很好吃,过不多久,团圆媳妇就被忘到脑后去了。
一个无辜的孩子平白地就被折磨死了,却没见有什么人反省、怜惜的。因为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是这么过活的,媳妇都是打出来的,谁还没挨过婆婆的打呢?!花冤枉钱受骗也不自知,蒙昧遮住了世人的眼睛,谁生病还不都得请大神吗?!
至于看热闹的,从来都不嫌事儿大,要是出了人命,也是天注定,没什么可惜的。人死了也没人见怪,人还不早晚都是个死吗?!
看到这里,真是脊背发凉,人麻木愚昧到这种地步,就像行尸走肉!为什么这些人都对别人如此冷漠呢?
何止如此?!
别说对别人冷漠了,呼兰河的人们就是对自己的生活困境也是逆来顺受。
就说院子里的粉房吧,明明已经残屋破瓦,但凡有个风吹雨打就会吱嘎乱响,即将坍塌的样子。但住在里面的人从来没想过要修缮一下,用作者的话来说,“住在这房子里的人,对于房子要倒的这回事,毫不加戒心,好像他们已经有了血族的关系,是非常信靠的。”
再说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吧,每年不知道要淹死多少鸡猪猫狗的,还常常有马车、行人陷进去的事故发生。天气转热后,一下起雨来,这里又是蚊蝇成群,脏乱不堪。可是年年如此,人们有力气搭救翻车的老马,有力气从墙根费劲地攀爬过去,而且过去的人还有闲心看着正在提心吊胆走过来人的笑话,却没有人花心思,花力气想着把坑填平。每到天气变化,人们就热议那个大坑,一时水又涨了,一时水又落了。生活实在太平板无趣,只得用这些个身边事搅动一下,才生出些活力。
所以呼兰河的人们实在是一群沉睡的人,失明的人。生活的刁难,他们都束手就擒,因为睡着的人没有主动的意识,因为失明的人看不到*。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相信大家都读。如果你再看看萧红的这部小说,就会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一个为劳苦人民翻身而斗争的先驱却得不到劳苦人民的理解和尊重:一群对自己的生死都漠视的人,怎么会在乎动物的死活,怎么会怜惜别人的性命?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烈士这个标签没有意义,只不过是个陌生人。连左邻右舍的死都能很快忘却,一个陌生人的人血馒头又有什么吃不得的?
这样的一群人,虽然活着,但灵魂却从未醒来过。更可悲的是这正是旧时代愚昧无知的中国民众的缩影。正如作者所说:“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忧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常常有人说:“苦难是一笔人生的财富”,但是苦难却唤不醒沉睡的灵魂。想把苦难变为财富,需要有敏锐的内心,坚强的意志,还需要有勇气和智慧。
虽然沉睡的大多数,一度让中国的命运风雨飘摇。所幸还有那么多的清醒着人们,为了中华的觉醒为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这其中既有以血肉之躯捍卫尊严的爱国将领,也有以思想精华拯救国人灵魂的作家。首当其冲的就是鲁迅先生,当年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医治人们的思想。
而萧红作为当时鲁迅先生看好的作者,也在做着同样的努力。在众多唤醒中国民众的文学作品当中,萧红的这部小说无疑是让人感受深彻的一部。
优秀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给不同时代的读者以启迪。别以为闭塞的年代已经过去,你就拥有一个敏感、鲜活、有趣的灵魂了。每天两点一线,朝九晚五的忙碌生活一样有可能使你的心思昏睡过去。
你就这样日复一日看着手机,对着电脑,苦哈哈的工作着,有多久没有注意窗外的风景了?有多久没有锻炼自己的身体了?有多久没有关心自己的父母了?有多久不再问津内心的梦想了?
衣食不愁的日子更应该注意感情的交流,心灵的滋养。别被时代的车轮裹挟着随波而去,午后的阳光已经透进了玻璃窗,是时候醒来,是时候改变,是时候绽放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