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问下清代的时候这几个官职主要是做什么的??

最近因工作需要 想搞清楚以下官职在清代主要职责
府宣课司
府税课司
茶引批验所
府驿
府医学
阴阳学
僧纲司
内阁中书
学正
学绿
国子监监录
国子监博士
太理寺评事
典薄
太常寺博士
光绿寺署正曲薄
中书科中书
庶吉士
有点多请知道的告诉我下谢谢了

  府宣课司 :从九品。主管税收的官职(具体代考)

  府税课司 :从九品。明清时期掌握工商税收及契税的机构。府一级称府税课司,县称为税课局。

  茶引批验所 :检查茶商的机构。茶商纳税后负责发给的运销执照。类似现在的烟草专卖局。始于唐废于晚清。

  府驿 :

  府医学 :地方医疗机构,始于元代。

  阴阳学 :天文学校,始于明朝。

  僧纲司 :朱元璋制定的管理僧尼的制度。京都设置僧录司,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清朝帝室僧官制度沿袭明朝,职别名称无异,只是在员额、职掌略有增减而已,无实权可言。

  内阁中书 :从七品。清代在内阁中设中书,官阶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进士参加朝考以后,除择优任翰林院庶吉士者外,较次者部分用为内阁中书,经过一定的年限,可外补同知或直隶州知州,或保送充任军机处章京,一般很受重视,过渡性职位。

  学正:正九品,配置于国子监,乾隆初升为正八品。文官官职名,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清州学官亦称学正。学正为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而从事业务则相当于官学中的老师或行政人员。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学绿:(不是绿,应为禄或录)配置于国子监,教官,低学正一品

  国子监监录
  国子监博士 :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

  太理寺评事 :七品。掌审案件的官员,始于隋炀帝。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大理寺为大理院,评事废,设推事。

  典薄 :无此官名。如是典簿: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明、清翰林院、国子监沿置,掌章奏文牍事务。在清朝,此官职为一普设性低阶官职,品等为正七品或从七品。该官职主要从事掌奏文书的起稿校注,配置于国子监典簿厅、太常寺、光禄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太常寺博士 :从七品上。太常寺为掌宗庙礼仪的机构。设博士四人,从七品上。掌辨五礼,即古代的五种礼仪: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光绿寺署正曲薄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之神乐署,品等为正六品。该官职主要从事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事宜,属皇子或皇帝的内务服务之一。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中书科中书:清代沿明制,于内阁置中书若干人。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或由举人考授,或由特赐。若进士经朝考后以内阁中书任用者,并可充乡试主考官。官阶为从七品。

  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始置于明初,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清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翰林庶吉士。
  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参考资料:http://blog.stnn.cc/g-cgwl/Efp_Group.aspx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2
有点麻烦呀

有写名称不古不今的!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