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而斩”,明朝的公卿贵族为什么可以与王朝相始终

如题所述

皇室王爵的情况应该与非皇室贵族有所不同。明代的王位世袭同样是“世袭罔替”的,而且是所有的王爷都可以无条件地“世袭罔替”:皇帝的儿子除了下一代皇帝外,都是亲王,亲王的家族永远可以有一个儿子袭亲王爵位,其余的儿子都是郡王;而郡王的家族也永远可以有一个儿子袭郡王爵位,其余的儿子封镇国公;等等(除非爵位被废除,或者断子绝孙,没有继承人)。所以,到明中后期,甚至朱元璋的子孙们都要分是哪一个亲王(或郡王)府里的宗支(特别是远支子孙更是如此)。
明代的这种蕃封制度所导致的问题就是越到后来,王爵贵族的人数越多。大家都是贵族,都有封号,都要就藩占地建王府、庄园,导致国家财政不够供养(不记得是明代哪朝的史料,说是京师岁得米四百万石,而仅是各王府的禄米岁支就需要八百万石),而且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大批失地破产,最后天灾人祸,导致王朝崩溃。
因此清代借鉴了前朝的历史教训,规定了所谓的世袭递降的制度,除了功勋卓著的王爷可以成为“铁帽子王”,其他王爷的后代都只能降级袭爵。同时采取王族“封而不建”的办法,所有王爷都只能在北京各自的王府里“就藩”,一则免了与地方百姓争地争利,二则免了与地方官争权,三则免了形成一方势力威胁朝廷中央的统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