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行乞的故事

如题,不过要真实

  朱元璋论功行赏毕,已是晚秋天气,战事稍歇。元璋吩咐李善长起草文书,分驰各处,催促镇守将官趁闲修造兵器,训练士卒;州府官员认真抚安百姓,奖励农耕。文书一到,大家小户,都道朱元璋以仁德治天下,必能位登龙廷。

  这一日,朱元璋忽然想到:“太平府地界,久为陈友谅所扰,今日未知百姓生计如何。”便带了十来个将佐,青衣小帽,出了府第,悄悄往太平府而去。太平地方本来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元璋一路走来,却看到农田荒芜,许多难民衣衫褴褛沿途行乞。他不禁想起当年出外化缘时节的苦楚。于是问道:“既有许多土地,何不耕种?瓜菜豆麦也可果腹。”

  一位老者答道:“这位客官看来是位富绅,农家的事不大知晓。战乱多年,青壮男丁都去从军,家中仅留老弱病残、儿童妇女,如何劳作?”

  将佐正要喝斥老者,元璋止住,强作和蔼说道:“春种一粒,秋收万颗。撒下种子总比让土地荒芜强吧!”

  老者答道:“不瞒客官,附近土地多数属田主所有,租种田地,田租差不多要交收成的一半,大好年景,我们还可略有剩余。遇到灾害交了田租,所剩无几,秋粮吃不到来春,家家户户都要出去逃荒。若是自己有地,虽然不用交租,但官府征收赋税、军粮,也很厉害,赋税一年多过一年,陈友谅的兵来了收一遍,朱元璋的兵来了又要收一遍,把明后年的赋税都收去了。”

  元璋问道:“你们没有粮食了,要交田赋怎么办!”

  老者道:“只要县衙来收田赋,就有许多交不起的被抓到县里下大牢拷打,甚至上大刑,下水牢、受火烙。上天怎么不显显灵,让雷公打死那些害人精!”话音未落,身旁一位年轻人赶快将他止住。

  朱元璋假装并未听清,又问道:“近来吴国公不是下令减少百姓的田赋捐税么!”

  老者答道:“减赋不减租田主得好处,佃户照样穷。”

  原来那时的赋税分为田赋和捐税两类,田赋按照所有的土地多少交纳,捐税则按人头交纳。出租土地的田赋,本由田主交纳,与佃户无关。然而佃户如不交田租,田主告到官府那里说声“租收不上来,没法交田赋”,官府就来捉人催租。官府减了田赋只是减了地主和自耕农的负担,佃户并未得到什么好处。

  元璋听了默默无言,众人又陪着走了几处,天已黄昏。见不远处古树参天,修竹掩映着小庙一座,朱元璋便要到庙中借宿。众人不敢违拗,到了庙前,抬头一看,匾额上写着“不惹庵”三字。众人拥着元璋走了进去,一个老僧问道:“善哉,善哉,客官何来,尊居何处?”元璋也不应答。那老僧又问道:“尊官何以不说居处姓名?”元璋心里不悦,看见桌上放有笔砚,便取笔饱蘸浓墨,挥毫在墙上涂写: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前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汉,只顾哓哓(1)问姓名。

  元璋写完,把笔一扔,拉长马脸,园瞪怪眼,重重地坐到椅子上。老僧看了连叫“罪过,罪过。”想道:“此人必是黑煞星下凡,如果能够将他点化,也是一件功德。”于是一傍待立,听候吩咐。

  那老僧法名普济,出家前在元廷当过一任知县,只因生性清高,不肯逢迎,不容于官场,便弃官到此当了和尚。普济能诗善文,常与地方一班遁世文人喝酒聊天。文人听普济谈论佛理禅机头头是道,诗文词话了如指掌,很是佩服。普济唯独不肯议论朝政。一日太平府一位儒生前来作客,儒生与普济相交深厚,但有些放荡,想找普济开心,戏说道:“古人常以僧对鸟,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是否因僧与鸟相当之故!宋元以来这一鸟字常用作骂人,只因极像男人小便处。什么“鸟人”“鸟官”,逢鸟必是骂人。哪知普济老僧诙谐一笑,说道:“今日老僧与相公相对,相公非鸟而何!”那人呆了一会,恍然大悟,哈哈大笑。此事在儒生中传开,都说普济聪慧过人。

  普济一傍伺候,过了一会,元璋问道:“宝刹取名为‘不惹庵’,不知作何解释,愿闻其详。”

  普济道:“佛家倡言行善积德,普渡众生。脱出三界以外,不问世事,不惹恶人,不惹强梁,不惹是非,是为三不惹也。”

  元璋道:“强梁杀伐,恶人虐民,不因不惹而不为。世界乃是强者世界,老天不悯庸人。”

  普济道:“天生万物本是机缘,芸芸众生乃是兄弟。人生苦短,不过百年,怨怨相报,以暴易暴实是易刀枪而自戕。恶人为恶,当力劝之,劝之不从,自有恶报。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朱元璋鼻子里哼了一声,这种因果报应之说只能骗骗愚夫愚妇而已。但他仍假意问道:“为恶为善,上天如何得知?”

  普济道:“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寿数。又有三尸神君,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过,大则夺寿,小则夺算。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元璋诘问道:“颜回贤而早亡,盗拓恶而长寿,又作何解。”

  普济道:“佛家所求并非今生,而是来生,恶人今生荣华长寿,死后皆入地狱。贤人蒙难,可以涅盘,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元璋问道:“何谓涅盘,如何才能涅盘?

  普济答道:“涅盘者死而未死,死而再生之说也。为求涅盘,需根本去除烦恼,通过戒、定、慧三法,长期修得。”

  元璋又问道:“五戒、十戒中都有不杀生戒,难道有人杀人放火,罪恶累累也不能惩处吗?”

  普济道:“罪大恶极者,绳之以法。是法要杀他,而非人要杀他。释迦牟尼为弟子戒,不许杀生,是令弟子不杀生,而非令朝廷不要惩恶。惩恶未必就要杀人,对于恶人多加感化,也是一法。”

  元璋又问道:“恶人也能感化吗?”

  普济答道:“可也,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可成佛。观音身后大鹏,文殊菩萨所骑白象,普贤真人所骑青狮,皆属兽类,跟随菩萨行善除恶,亦为善兽也。申公豹(2)所骑猛虎,因其主为恶多端,也终为恶兽。是故兽类无知,受教于贤人,则为善事,受制于恶人,则多行不义。兽类能够感化,何况是人,人为万物之灵,如能行教化,致良知,人人去私欲,极乐世界则不远矣。是故不教而诛,滥杀无辜亦属为恶。”

  朱元璋听了默然不语。次日一早,早早叫起众人,离庙回应天而去。

  元璋一行人离去,老僧因那首题诗杀性太重,又猜不透他们到底是何人,便把诗给铲了。几年以后,朱元璋在应天当了皇帝,想起当年“不惹庵”题诗,差人到太平把老僧召来,问起那首题壁诗还在不在。此时普济已经料到当年题诗的就是今日皇上,想好对答语言。到了应天,传入金殿,普济抬头一看,上面坐的果然是当年题诗的那个蛮子。朱元璋一听题诗没有留下,龙颜大怒,老和尚差点掉了脑袋。只见他慢慢吟出四句诗来: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时只恐鬼神愁。

  尝将法水轻轻洗,犹有余光射斗牛。”

  连连拍来的两个马屁,使朱元璋慢慢消了气。元璋又问了几句便放普济回家。时人得知,都道普济和尚聪明过人,实在是一代高僧。到不惹庵寻访他的人渐多,一日,竟不知普济何处去了。正是:本在三界外,不作是非人。朱元璋放走普济,想起当年他的感化之论,虽有几分道理,却不能照办。又有一日,急报送到:婺州、处州苗军反叛,胡大海、孙炎蒙难,元璋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便要杀尽苗军,欲知详情,请看下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03
[编辑本段]太祖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汉民族英雄
姓名: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字国瑞,后又改现名。)
性别:男
民族:汉族
籍贯: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
庙号:(明)太祖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陵墓:(明)孝陵
生卒:1328年——1398年(71岁)
在位:1368年——1398年(31年)
年号:洪武
前任:元惠宗(1333—1368) :
继任:(孙子)明惠宗朱允炆(1398—1402)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
在位期间廷杖大臣、废相、设锦衣卫、大杀功臣(也包含惩治贪赃枉法的元勋)等诸多辣腕功过难断,也立下了明朝君王极权及高压统治的典型。朱元璋一生高潮迭起,民间传说甚多,为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
朱元璋生于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日未时,排行第八。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祖居泗州盱眙(今江苏盱眙)。元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今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德裕,最后再改名为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龙凤十年(1364年)自称吴王。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位三十一年(1368年—1398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父亲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第2个回答  2009-02-28
一楼楼主,你那答案谁告诉你的?我咋在《朱元璋传》里没看见过?
朱元璋行乞是因为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行乞度日。
第3个回答  2009-02-28
有一天,朱元璋军队的军饷不够,上大街上行乞,凑军饷。真不真实。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