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兀术的“铁浮图”,它和大炮有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铁浮屠是铁塔,铁浮屠是南宋人对金人“超级重装骑兵”的一种称呼,但也有人认为所有望之如铁塔的部队,都可以这样称呼。所以也有可能是金人“超级重装步兵”。

       宋金交战的历史上,在记载双方交战情况的史料中,首次出现了“铁浮屠”这个词汇,是在1140年五月的顺昌战役中,而不是当年七月的郾城战役中。在顺昌战役中,一个叫杨汝翼的文人在顺昌城里,目击了战役的全过程,写下了《顺昌战胜破贼录》,记录了这次战役的详细过程。其中“铁浮屠”和“拐子马”的出现是这样的:“(六月)初九日平明,四太子遂合龙虎大王及三路都统,韩将军、翟将军人马,还至城下。甲兵铁骑十有余万,阵列分布,屹若山壁。旗帜错杂,大小有差。 

  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同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图,又号合(左边一个提手,右边一个乞)叉千户。其精锐特甚。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官军杀伤。先以枪揭去其兜鍪,即用刀斧斫臂,至有以手撮(左边一个提手,右边一个卒)扯者。极力斗敌。自辰至戌,贼兵大败。遽以拒马木障之。少休,......去拒马木,深入斫贼,又大破之。 

  当时担任顺昌通判的汪若海,去杭州向朝廷请求救兵,没有参加顺昌战役。他为了表明自己也是这场战役的直接参加者,在顺昌战役结束,返回到顺昌以后,亲往战地,访问当时的参战之人以及被俘逃脱的人士,写成了一篇《札子》送呈南宋朝廷。其中中有专谈“铁浮屠”和“拐子马”的一段: “兀术所恃,号常胜军。......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鍪,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马子,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 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铁浮屠”这一词汇是南宋方面的军民对金军精锐重甲骑兵的称呼,并不是女真人自己的说法。所以邓广铭先生认为“铁浮屠”不是对某支部队的特别称呼,凡是装备精良的部队,所有望之如铁塔的部队,都可以这样称呼。只影以为“铁浮屠”是重甲步兵,但从杨汝翼和汪若海最原始的记载来看,“铁浮屠”应该是重甲骑兵。在杨汝翼的记载中看,兀术亲自率领三千牙兵作为策应。作为策应的人马,应该有一定的机动性,不大可能是机动性不强的步兵,应该是骑兵。在汪若海的记载里有这样的文字:“血战自辰时至申,虏乃败走,横尸遍野,不知其数。刘亦敛兵入城。兀术大怒,亲拥三千余骑,直扣东门,射城上人,着炮架皆满。又被城上军以劲弩射走。”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兀术的亲军确实是骑兵。刘琦在交战中使用拒马阻止敌人的突进,如果是金军的攻击部队是重甲步兵,应该可以破坏拒马突进。但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刘琦用拒马充分限制了敌人的行动,也可以推断出金军的攻击部队主要是骑兵。有所疑问的是,“铁浮屠”是否是三人相连的呢?邓广铭先生毫不犹豫的认为三人相连是错误的说法。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此说法进行了批驳,从骑兵的机动性角度认为这一种战术不大可行,假如这确实是一种特殊的战术或者特殊的编制,在《金史.本纪.兵志》以及《兀术》的传记中应该有所记载,但是在上述的传记中都没有这样的文字。那么可以推断,汪若海对“铁浮屠”的说法可能是错误的。 

  《宋史》记载,金军以皮绳将甲士铁骑相连,用以攻坚冲阵,号称“铁浮图” “拐子马”,所向无敌,后为宋将刘锜、岳飞以长刀、大斧所败。这一直是中国战争史上广为流传的佳话,几乎没人对此表示过怀疑,但乾隆却认为这与常理不合,不过是史家“强为傅会,不足当有识者一哂”,而后人“无能究其真伪,皆为史册无稽之说所误。”

他分析道:“北人使马惟以控纵便捷为主,若三马联络,马力既有参差,势必此前彼却;而三人相连,或勇怯不齐,勇者且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拐子马之说,《金史本纪、兵志》及乌珠(兀术)等传皆不载,惟见宋史岳飞刘锜传,本不足为确据;况乌珠战阵素娴必知得进得退之道,岂肯羁绊己马以受制于人?”他认为,可能是金兵“列队前进,所向披靡,宋人见势不可当,遂因而妄加之以名目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8
铁浮图属于具装重骑兵,人马俱披重型盔甲,和大炮是没有关系的。
第2个回答  2019-10-09
铁浮屠又被称为铁浮图,是金国铁骑的一种,极其类似欧洲十字军,跟大炮没关系
第3个回答  2019-10-10
铁做的浮屠塔,士兵身穿一两层铁甲,就像移动的铁塔一样可怕,跟大炮没有关系
第4个回答  2019-10-08
没什么关系吧,大炮是有火药引发的,铁浮图应该是重兵铠甲。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