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中书省和汉的中书省有什么不同?

如题所述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三省六部制)。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其名称。
  具体来说汉、明两代中书省的区别:
  汉朝始设中书令,和汉代尚书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从汉武帝时着力强化君权,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宣帝末弘恭为中书令,石显为仆射;元帝时石显为中书令,牢梁为仆射,均专权用事,为朝臣所恶。成帝时废除由宦者担任中书之制,此后至东汉末,改以士人为尚书。尚书台独掌枢要,地位日益崇重。但专制主义的封建统治者总要防止臣下的权力过大,以免威胁到自身。东汉末,曹操受封为魏王后,在建置魏国百官时,便设立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设监、令各一人,监、令之下置中书郎若干人,于是中书省正式成立,其官员由士人充任,与西汉时用宦者充任的中书不同。从此以后,中书省与尚书台并立。原来由尚书郎担任的诏令文书起草之责,转由中书省官员担任。中书监、令的品秩虽低于尚书令、仆射,但与皇帝的近密程度过于尚书,故机要之权逐渐移于中书省,尚书台的地位因之削弱。
  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制,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领辖六部,职权甚重。洪武十三年(1380),明太祖朱元璋因“胡惟庸案”杀丞相胡惟庸,乘机废中书省,以六部分掌庶政,直接受命于皇帝,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明初中书省结构中有:
  左丞相,正一品。
  右丞相,正一品。
  平章政事,从一品。
  左丞,正二品。
  右丞,正二品。
  参知政事,从二品。
  直省舍人,后改为中书舍人,从七品。
  中书省属官左、右司中:
  左司郎中,正五品。
  右司郎中,正五品。
  员外郎,正六品。
  都事,正七品。
  检校,正七品(洪武二年革)。
  照磨,从七品(洪武二年革)。
  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吴元年革参议府):
  参议,正三品。
  参军,从三品。
  断事官,从三品(洪武二年革)。
  断事,正七品。
  经历,正七品。
  知事,正八品。
  都镇抚司(甲辰十月改隶大都督府):
  都镇抚,正五品。
  考功所(洪武元年革):
  考功郎,正七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