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什么被称为“书圣”?

如题所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与会计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到王羲之,大家第一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么一句话了。而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不仅战士的是他的文采,更是书法上的造诣!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历代书法家敬仰,被称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出生于书法世家,受到家人熏陶,从小就苦练书法。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羲之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很多人都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比如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合柳公权,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这些书法家都对羲之心服口服。

传说魏晋帝去北郊进行祭祀活动,让羲之将所需的祝语写在一款木板上,然后让工匠进行雕刻。但是工匠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还是有羲之字的痕迹,一直去掉了三分深度才见底。工匠惊叹羲之的比例雄劲,书法造诣炉火纯青,笔力可以入木三分!

退一万步说,如果王羲之不是书圣还有人敢为书圣?当然是没了。先不说羲之之前的时代,基本上没有什么出名的书法人物,或者说流传下来的几乎没有。然后到唐宋文学书法较为兴盛的时代,大家都是学习王羲之的字才有了书法方面的造诣。所以羲之成为书圣,是当之为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21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