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个观点给点议论文素材

不要求多个,
如果给到合适的就是一个也给分,当然啊多一点好啦

例子要求是要有名气的古今中外都可以

保护文化多样性要以内心尊重为前提

1925年4月29日,鲁迅在《坟·灯下漫笔》这一名篇中,针对那些赞颂“中国固有文明”的外国人,有这么一段精辟的分析:

“外国人中,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占了高位,养尊处优,因此受了蛊惑,昧却灵性而赞叹者,也还可恕的。可是还有两种,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

,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

从前被称为“固有文明”的东西,现在则换了个时髦的说法,叫做“文化多样性”,赞颂“中国固有文明”,也改叫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了。名号变了,但是其心态,仍然不出鲁迅在整整80年前归纳出来的这四种。

比如近年来北京出现的众多“民间环保组织”,其主要精力并不是用于帮助治理北京市令人难以忍受的环境污染、保护北京的生态环境或弘扬北京的文化传统,却是高高在上地要去保护边陲地区的生态旅游环境和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

“环保人士”反对开发云南怒江水电的一大理由,是认为这将会改变原住民的生活方式,破坏文化多样性。我最近有机会去怒江走马观花体验了一下那里的生活方式。与怒江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给我留下同样深刻印象的,是那里的贫困。

当地政府安排我们慰问的贫苦人家,与我们无意中闯入的人家相比,竟还算是殷实的了。后者的贫苦程度超过了30年前我在福建山区之所见,可谓家徒四壁——不,连墙壁也没有,只是四面透风的木头而已,当地之所谓杈杈房、木楞房,需要用火塘取暖。

“环保人士”称开发怒江实际上会让原住民变得更贫困,难怪同行的司马南质问:“我不知道像这样全部家当用一根扁担就能挑走的生活,还能再贫困到哪里去?”

一位著名的“环保人士”在讲座中放了一张怒江原住民小孩崭露好客笑颜的照片后感叹说:“怒江人民虽然很穷,但是过得很幸福,他们愿意祖祖辈辈一直这么过下去。”通过一张照片,她似乎就成了怒江人民的民意代表了。

而我倒是知道这么一件令“环保人士”尴尬的事:

三名来自怒江的大学生去年应邀参加北京“环保组织”举办的讨论会,“环保人士”预计他们会反对开发怒江才发出邀请,没想到他们在会上反而支持开发怒江,令“环保人士”感到吃惊甚至失望。

怒江僳僳族姑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学生和玲在会上发言说:“我了解的多数怒江人的想法,就是能过上好日子。而移民补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应该说搬迁问题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山民搬迁后的生活,无论如何会比原来的好。”

怒江人民的贫困生活以前从来没有获得北京那些“环保”老爷、小姐们的垂青,等到听说怒江人民想要破坏“原生态”脱贫了,他们才来为怒江人民指明道路。有的说怒江不应开发水电,而应该开发“生态旅游”。但是,如果“生态旅游”真得到大规模开发,生态还会一成不变吗?

最有趣的一个脱贫替代方案是,把计划用于开发怒江水电的数百亿元投资改为生态补偿救济金把怒江人民世世代代养起来。且不说投资者并不是慈善家,不会把投资资金当善款,即使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怒江人民就愿意被永远养着,不能谋求自身的发展?怒江一位环保官员愤怒地说:“怒江人民又不是猪!”

自己安贫乐道是美德,希望别人安贫乐道却是缺德。那些口口声声说怒江原住民过惯了幸福的贫困生活并且愿意一直这么过下去的“环保”老爷、小姐们,自己愿不愿意去过过这种“原生态”的生活?

从史料记载看,怒江各族人民也并不是天生就喜欢过这种生活,而是由于各种原因,经历了多次大迁徙,被迫上山栖息。

近年来为了保护山林,当地政府一直在对山民进行搬迁,用一位官员的话说:“即使怒江不开发水电,生态移民也不会停止。”

贫困不是文化。民族文化也不是静止不变的。既然我们早就告别了汉代的生活方式,历经了多个朝代的演变,拆掉了裹脚布,脱下了长衫马褂,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洪流,又凭什么要求少数民族继续保留其“原生态”,作为博物馆的展品供我们研究、欣赏呢?

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引申而来的,其实大谬不然。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相对应的,应该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主体是有尊严有意识的人,而不是动植物,外人对他人的文化应该尊重,却不应该自以为高人一等,要当他人的保护人,只许自己变,却不准他人也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2-03
学会尊重
我们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要互相尊重,尊重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和谐。 尊重同学,使你们彼此了解;尊重老师,你会成为一个有善心的孩子;尊重一个贫穷的人,让他能尊重自己,重新振作。 什么是尊重呢?在乎你身边每一个人的行为,使他觉得自己在大家的心中重要的地位。如果不会去尊重别人,同样你也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记得一次科学课,大家都心不在焉,没有几个人认真听老师讲课,看书的看书,说话的说话,谁也没注意到面带怒色的老师正无可奈何的瞪着我们。最后,老师一怒之下冲出了教室。是的,因为我们没有尊重老师的劳动,才导致把老师气走了。
真的,尊重别人,真的很重要,它也使一个人的生命从堕落走向成功。
从前有一位商人下火车,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守着一个小摊便顺手丢下一个便士,匆匆地走了。过了一会他又返回了小摊,拿了一只铅笔,说:“哦,我的东西忘拿了。”其实有不少路人经过这个小摊,留下了零钱,可只有这个商人和他作了一笔“买卖”。然而,正是因为这一笔小小的买卖,使这个商人找回了自信。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大富翁!
看呐,尊重别人是多么重要!正是商人这一笔小小的买卖,使那个贫穷的人重塑自我;正是一个尊重别人的动作,才会使别人脱胎换骨!
在这样一个充满残酷竞争的社会,只需要尊重别人一点,就可以让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和谐。

曾经听说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会地走开了。走了没以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贸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口对我说,我和您一样都是商人为止。”
没想到商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竟使一个不无自卑的人顿然树立起了自尊,使一个处境窘迫的人重新找回了自信。正是有了这种自尊与自信,才使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优势,终于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不难想象,倘若当初没有那么一句尊重鼓励的话,纵然给他几千元也无济于事,断不会出现从自认乞丐到自信自强的巨变。这就是尊重,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神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悄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的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它常常与真诚、谦逊、宽容、赞赏、善于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凶恶、势利水火不容。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没有原则的谦价奉迎,更不是没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也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学会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体味和摸索吧
第2个回答  2009-01-31
1.从我国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让各民族平等,保留自己的文化风俗。

2.从联合国看:忘了那个叫啥法律了,反正也是说要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