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餐具有何特点?

如题所述

  一、秦汉时期的餐具

  餐具主要有箸、勺、碗、盏、盘、钟、壶、钵、盆、箪、笥、杯、卮、尊、案等。制作材料有陶、木、青铜和玉,还出现了盛食物的竹器,圆的叫做箪,方的叫做笥。汉代的餐具,青瓷碗盘逐渐普及,在普通百姓中逐渐取代了以前的粗陶和竹木餐具。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各地汉墓均有竹箸或铜箸出土,如马王堆汉墓、湖北云梦大坟头和江陵凤凰山等地汉墓、湖南长沙仰天湖8号汉墓等。箸甚至已随中原的饮食习俗远传至西北边塞,如1959年在新疆汉“精绝地”一座房址内,就发现有木箸。

  汉代是我国古代漆工艺史上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漆制餐具因在耐用、轻便、美观等方面,远甚于青铜和陶器制品,故漆器餐具在贵族日常生活中受到欢迎,上流社会大量使用轻巧美观的漆器餐具,如耳杯、盘、壶、盆、碗、勺、筷子和食案等。形制上,出现了凤形勺、扁壶等新器形,以及耳杯盒(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均有出土,每盒内装10个耳杯。)双层漆笥(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出土,上层有五个小漆盒,可分别盛放不同的食物。)这样的组合餐具。这些漆制餐具颜色多是黑、红或紫红,图案纹饰绚丽多彩,有的还镶嵌金银边沿,如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出土,现藏荆州博物馆的彩绘七豹纹扁漆壶、彩绘三鱼纹漆耳杯(西汉早期)及同类的鱼纹耳杯。湖北云梦县秦汉时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漆木餐勺,这些餐勺都是圆棒形细柄,用红漆打底,黑漆绘纹饰。汉代漆器餐具制作十分精良,《汉书。贡禹传》形容当时髹漆的食具“杯案尽文画金银饰”,对其制作所耗费的工夫,《盐铁论。散不足篇》称之为“一杯棬用百人之力”,故当时漆器昂贵,一般只有贵族、官僚、地主和大商贾享用。

  同时,从汉代开始,由于前此的政治社会大动荡,三代以来的流行价值观被打乱,具有礼器性质的青铜器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动摇,青铜餐具开始回归于日常实用,金银容器也从中亚引进到中国,于是,银制餐具开始较多地出现在上流社会的餐桌上,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同时还影响了瓷器的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可以盛装物品的玻璃容器,现在作为餐具首次加入了中国的餐具序列,这些玻璃餐具有碗、盘、耳杯、玻璃托盘和高足玻璃杯等,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餐具在材质上的扩展,而且也是中国玻璃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总的来看,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于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齐全。餐具的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后世所见的各种餐具,绝大多数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并且各种餐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且成套餐具还讲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细。由于餐具品种增多,定型和功用趋于完备,杯、盘、碗、盏、盅、勺、匙、盂等,不仅种类众多,大小有别,而且各司其职,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确区分。

  三是轻巧精致。受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影响,餐具的体量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开始往适宜、适用方向发展,现在则更进一步,往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更加趋于实用,同时因工艺技术的进步,餐具也制作得更为精致。
  隋唐五代时期的餐具

  由于瓷器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铜主要用于制作货币,铜器用具的制造受到限制,故一般日用品多用陶瓷替代,因而促进了瓷器制造的飞跃发展,出现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还烧纸成功了釉下彩、花瓷等新品种和著名的唐三彩。由于白瓷在使用上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故白瓷及以白瓷为基础的彩绘瓷从此逐渐成为中国餐具的主要制作材料。餐具品种包括:碗、盘、碟、盆、槅、洗、钵、杯、耳杯、盏托及酒樽、酒壶、酒盏、酒杯等器具。酒樽,主要是用作盛酒之器。汉代最为盛行,至唐初未衰。中唐以后,盛酒器开始出现新的变化,逐步向酒注过渡,然樽仍相沿而末尽替,即使在宋代,仍继续使用酒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从六朝兴起的饮茶之风的盛行,促进了瓷器的生产,出现了包括茶盏、茶托、汤瓶、茶匙等在内的茶具,以及烧纸茶具的名瓷窑。

  这一时期,高足盘成为隋代最具典型的器物,碗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器,被大量生产,其形制受饮茶风气的影响,由深腹、直口、平底、向身浅、敞口外撇、宽圈足转变,其胎壁也从厚重逐渐转向轻薄。

  我国开始大量出现金银器皿的时间是唐代。从魏晋开始,不断经由丝绸之路输入我国的中亚、西亚的金银器皿,经中国工匠仿造和逐渐消化,终于在安史之乱(公元756年)以后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过程,把金银器皿的制造推向全盛,尤其是银器,因其在上层社会的盛行,更具有了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当作进奉的礼物。而出土的随葬陶器复制银器的物证也表明,在当时的中上层社会,银质餐具已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器具而存在了。

  由于金银器具的中国化,所以餐具中有些西域风格的器形(如八楞带柄杯、高足杯、带柄壶、多瓣椭圆盘等)已被放弃或很少使用。种类也从唐初仅有的盘、碗、杯、勺、箸、碟、壶、盆等,扩展到茶具、酒具。造型也更加多样,如盘子,就有圆口、葵口、菱形、海棠形、桃状、叶形、椭圆形等,盘底或为平面无足,或有圈足、三足、四足等;再如箸,多采用白银打制,此外还有用金和犀角做的,形制则有两端细圆,中部略粗的,也有首粗足细圆棒形的。由于唐代金银餐具在制造上已经运用了钣金、烧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捶打、刻凿等工艺技术,因之不仅造型精美、工艺复杂,而且还以富丽豪华的纹饰图案著称。
  例如在长安隋代李静训墓、西安何家村和江苏丁卯桥出土的大量容器,其中就有银盘和成套的箸,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银碗、银杯,西安出土的唐大中十四年的7枚鎏金莲花形茶托子,唐代晶城大明宫禁苑遗址出土的鎏金狮子纹银盘,以及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银盘、银壶和银杯,在内蒙古昭盟喀喇泌旗楼子店出土的4件银盘。再如藏于公元901年浙江临安的吴越国王水邱氏墓,墓中不仅发掘出了银杯、银碗和银筷子,而且发掘出了直接复制银器的瓷杯,可谓佐证。

  隋唐时代的玻璃餐具,数量逐渐增加,但种类不多,主要有玻璃茶具(茶碗、茶托)和玻璃杯等,唐人多用玻璃杯做酒具。

  从唐代开始,由于对金银贵金属的推崇,不仅金银餐具出现在宫廷和显贵家族的餐桌上,而且金银器制品被瓷器大量仿制,如当时定窑和越窑生产的杯、盘、碗等的形制,直接模仿当时流行的金银器制作,采用花口、起棱、压边的做法,制作即为精细,造型优美。这种仿制直接推动了以白瓷为代表的细瓷的发展。用金银包边的餐具也开始出现,如西安一隋代公主墓中出土的金扣玉碗和藏于伦敦大卫基金会的产于越窑的银扣瓷碗。

  五代瓷器在生产工艺上,由于原料甲供更为精细,成型技术的提高,以及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的改进,烧成的瓷器具有玻化程度高,胎质细密、器具轻薄,形制多样的特点,因而瓷器风格由唐代的雍容浑厚一变而为优美秀致。

  餐具在种类上虽仍以碗、壶、盘、盏、杯、碟、匙等为主,但在形制上有了变化,如碗。除承袭唐代的唇口、花瓣口、卷沿外,出现了直唇大腕、小圈足碗,而盘则出现了花瓣口沿方形、三角形等。釉色有白釉、青釉、黄釉、黑釉等。

  唐代漆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金银平脱”的工艺,它使漆器具有辉煌华丽的效果。但是,这一时期的出土漆器遗物较少,能见到的餐具仅有甘肃武威境内的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平脱宝相花漆碗”,但据《酉阳杂俎》、《安禄山事迹》、《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玄宗时,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赐给安禄山许多金银平脱漆器,其中就有混沌盘、大脑盘、匙、箸等,足见当时金银平脱漆器是一种极为奢侈的贵重工艺品。五代漆器餐具则有在前蜀王建墓中发现的银铅胎漆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9

汉代餐具主要有箸、勺、碗、盏、盘、钟、壶、钵、盆、箪、笥、杯、卮、尊、案等。制作材料有陶、木、青铜和玉,还出现了盛食物的竹器,圆的叫做箪,方的叫做笥。汉代的餐具,青瓷碗盘逐渐普及,在普通百姓中逐渐取代了以前的粗陶和竹木餐具。

唐代邢窑白瓷有精细和一般之分,精细者胎体轻薄,造型规整,釉色莹润,釉色有白中闪青,玻璃感较强和釉色乳白呈半透明状两类。胎质细白并印刻有精美的纹饰,但数量较少。   而邢窑一般白瓷胎色黄白,有的通过施白色化妆土来增加瓷器的白度,造型亦较随意。

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体呈淡灰色,紧密细致,釉汁很薄,均匀缜密,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黄。器型还有隋代的风格,立型器多瘦高,碗都大口浅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内敛,平底。   唐中晚期的越窑瓷,胎体比以前更致密,灰白色,釉面均匀光润,有鳝鱼黄、淡青和青绿等色,通体施满釉。这时的碗、盘多撇口,底足宽矮,像玉璧,中间小圆内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方形或条形支钉痕。   晚唐时出现了荷叶式或花口式盘和碗,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刻、堆贴和镂空纹饰的,以划花为多,常见纹饰是花鸟、山水和人物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9

餐具主要有箸、勺、碗、盏、盘、钟、壶、钵、盆、箪、笥、杯、卮、尊、案等。制作材料有陶、木、青铜和玉,还出现了盛食物的竹器,圆的叫做箪,方的叫做笥。

汉代的餐具,青瓷碗盘逐渐普及,在普通百姓中逐渐取代了以前的粗陶和竹木餐具。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各地汉墓均有竹箸或铜箸出土,如马王堆汉墓、湖北云梦大坟头和江陵凤凰山等地汉墓、湖南长沙仰天湖8号汉墓等。

箸甚至已随中原的饮食习俗远传至西北边塞,如1959年在新疆汉“精绝地”一座房址内,就发现有木箸。

从汉代开始,由于前此的政治社会大动荡,三代以来的流行价值观被打乱,具有礼器性质的青铜器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动摇,青铜餐具开始回归于日常实用,金银容器也从中亚引进到中国,于是,银制餐具开始较多地出现在上流社会的餐桌上,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同时还影响了瓷器的制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31
  一、秦汉时期的餐具

  餐具主要有箸、勺、碗、盏、盘、钟、壶、钵、盆、箪、笥、杯、卮、尊、案等。制作材料有陶、木、青铜和玉,还出现了盛食物的竹器,圆的叫做箪,方的叫做笥。汉代的餐具,青瓷碗盘逐渐普及,在普通百姓中逐渐取代了以前的粗陶和竹木餐具。箸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各地汉墓均有竹箸或铜箸出土,如马王堆汉墓、湖北云梦大坟头和江陵凤凰山等地汉墓、湖南长沙仰天湖8号汉墓等。箸甚至已随中原的饮食习俗远传至西北边塞,如1959年在新疆汉“精绝地”一座房址内,就发现有木箸。

  汉代是我国古代漆工艺史上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漆制餐具因在耐用、轻便、美观等方面,远甚于青铜和陶器制品,故漆器餐具在贵族日常生活中受到欢迎,上流社会大量使用轻巧美观的漆器餐具,如耳杯、盘、壶、盆、碗、勺、筷子和食案等。形制上,出现了凤形勺、扁壶等新器形,以及耳杯盒(马王堆一号汉墓和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均有出土,每盒内装10个耳杯。)双层漆笥(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出土,上层有五个小漆盒,可分别盛放不同的食物。)这样的组合餐具。这些漆制餐具颜色多是黑、红或紫红,图案纹饰绚丽多彩,有的还镶嵌金银边沿,如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六八号墓出土,现藏荆州博物馆的彩绘七豹纹扁漆壶、彩绘三鱼纹漆耳杯(西汉早期)及同类的鱼纹耳杯。湖北云梦县秦汉时代墓葬中也出土了不少漆木餐勺,这些餐勺都是圆棒形细柄,用红漆打底,黑漆绘纹饰。汉代漆器餐具制作十分精良,《汉书。贡禹传》形容当时髹漆的食具“杯案尽文画金银饰”,对其制作所耗费的工夫,《盐铁论。散不足篇》称之为“一杯棬用百人之力”,故当时漆器昂贵,一般只有贵族、官僚、地主和大商贾享用。

  同时,从汉代开始,由于前此的政治社会大动荡,三代以来的流行价值观被打乱,具有礼器性质的青铜器那种至高无上的地位被动摇,青铜餐具开始回归于日常实用,金银容器也从中亚引进到中国,于是,银制餐具开始较多地出现在上流社会的餐桌上,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同时还影响了瓷器的制造。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从来没有出现过可以盛装物品的玻璃容器,现在作为餐具首次加入了中国的餐具序列,这些玻璃餐具有碗、盘、耳杯、玻璃托盘和高足玻璃杯等,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餐具在材质上的扩展,而且也是中国玻璃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

  总的来看,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由于中国饮食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餐具,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品种齐全。餐具的花色品种上更加丰富多样,后世所见的各种餐具,绝大多数在这一时期都已出现,并且各种餐具有了比较固定而专门的用途,且成套餐具还讲求完整搭配。

  二是分工精细。由于餐具品种增多,定型和功用趋于完备,杯、盘、碗、盏、盅、勺、匙、盂等,不仅种类众多,大小有别,而且各司其职,在功能用途上有明确区分。

  三是轻巧精致。受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影响,餐具的体量从春秋战国时代起就开始往适宜、适用方向发展,现在则更进一步,往轻巧精致的方向发展,更加趋于实用,同时因工艺技术的进步,餐具也制作得更为精致。
  隋唐五代时期的餐具

  由于瓷器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铜主要用于制作货币,铜器用具的制造受到限制,故一般日用品多用陶瓷替代,因而促进了瓷器制造的飞跃发展,出现了以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还烧纸成功了釉下彩、花瓷等新品种和著名的唐三彩。由于白瓷在使用上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故白瓷及以白瓷为基础的彩绘瓷从此逐渐成为中国餐具的主要制作材料。餐具品种包括:碗、盘、碟、盆、槅、洗、钵、杯、耳杯、盏托及酒樽、酒壶、酒盏、酒杯等器具。酒樽,主要是用作盛酒之器。汉代最为盛行,至唐初未衰。中唐以后,盛酒器开始出现新的变化,逐步向酒注过渡,然樽仍相沿而末尽替,即使在宋代,仍继续使用酒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从六朝兴起的饮茶之风的盛行,促进了瓷器的生产,出现了包括茶盏、茶托、汤瓶、茶匙等在内的茶具,以及烧纸茶具的名瓷窑。

  这一时期,高足盘成为隋代最具典型的器物,碗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器,被大量生产,其形制受饮茶风气的影响,由深腹、直口、平底、向身浅、敞口外撇、宽圈足转变,其胎壁也从厚重逐渐转向轻薄。

  我国开始大量出现金银器皿的时间是唐代。从魏晋开始,不断经由丝绸之路输入我国的中亚、西亚的金银器皿,经中国工匠仿造和逐渐消化,终于在安史之乱(公元756年)以后完成了其中国化的过程,把金银器皿的制造推向全盛,尤其是银器,因其在上层社会的盛行,更具有了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当作进奉的礼物。而出土的随葬陶器复制银器的物证也表明,在当时的中上层社会,银质餐具已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器具而存在了。

  由于金银器具的中国化,所以餐具中有些西域风格的器形(如八楞带柄杯、高足杯、带柄壶、多瓣椭圆盘等)已被放弃或很少使用。种类也从唐初仅有的盘、碗、杯、勺、箸、碟、壶、盆等,扩展到茶具、酒具。造型也更加多样,如盘子,就有圆口、葵口、菱形、海棠形、桃状、叶形、椭圆形等,盘底或为平面无足,或有圈足、三足、四足等;再如箸,多采用白银打制,此外还有用金和犀角做的,形制则有两端细圆,中部略粗的,也有首粗足细圆棒形的。由于唐代金银餐具在制造上已经运用了钣金、烧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捶打、刻凿等工艺技术,因之不仅造型精美、工艺复杂,而且还以富丽豪华的纹饰图案著称。
  例如在长安隋代李静训墓、西安何家村和江苏丁卯桥出土的大量容器,其中就有银盘和成套的箸,西安沙坡村出土的银碗、银杯,西安出土的唐大中十四年的7枚鎏金莲花形茶托子,唐代晶城大明宫禁苑遗址出土的鎏金狮子纹银盘,以及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银盘、银壶和银杯,在内蒙古昭盟喀喇泌旗楼子店出土的4件银盘。再如藏于公元901年浙江临安的吴越国王水邱氏墓,墓中不仅发掘出了银杯、银碗和银筷子,而且发掘出了直接复制银器的瓷杯,可谓佐证。

  隋唐时代的玻璃餐具,数量逐渐增加,但种类不多,主要有玻璃茶具(茶碗、茶托)和玻璃杯等,唐人多用玻璃杯做酒具。

  从唐代开始,由于对金银贵金属的推崇,不仅金银餐具出现在宫廷和显贵家族的餐桌上,而且金银器制品被瓷器大量仿制,如当时定窑和越窑生产的杯、盘、碗等的形制,直接模仿当时流行的金银器制作,采用花口、起棱、压边的做法,制作即为精细,造型优美。这种仿制直接推动了以白瓷为代表的细瓷的发展。用金银包边的餐具也开始出现,如西安一隋代公主墓中出土的金扣玉碗和藏于伦敦大卫基金会的产于越窑的银扣瓷碗。

  五代瓷器在生产工艺上,由于原料甲供更为精细,成型技术的提高,以及窑炉结构和装烧技术的改进,烧成的瓷器具有玻化程度高,胎质细密、器具轻薄,形制多样的特点,因而瓷器风格由唐代的雍容浑厚一变而为优美秀致。

  餐具在种类上虽仍以碗、壶、盘、盏、杯、碟、匙等为主,但在形制上有了变化,如碗。除承袭唐代的唇口、花瓣口、卷沿外,出现了直唇大腕、小圈足碗,而盘则出现了花瓣口沿方形、三角形等。釉色有白釉、青釉、黄釉、黑釉等。

  唐代漆工艺有了新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金银平脱”的工艺,它使漆器具有辉煌华丽的效果。但是,这一时期的出土漆器遗物较少,能见到的餐具仅有甘肃武威境内的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墓葬中出土的“金银平脱宝相花漆碗”,但据《酉阳杂俎》、《安禄山事迹》、《唐语林》等文献记载,唐玄宗时,唐玄宗和杨贵妃曾赐给安禄山许多金银平脱漆器,其中就有混沌盘、大脑盘、匙、箸等,足见当时金银平脱漆器是一种极为奢侈的贵重工艺品。五代漆器餐具则有在前蜀王建墓中发现的银铅胎漆碟。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