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蒋介石放弃东北呢?

如题所述

根本的原因是蒋介石站在地主买办阶级的立场上,始终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看成最大的敌人。为了反共这个总目标牺牲领土主权,在他眼中是理所当然的。其名言便是:“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仍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

一方面,蒋介石带有浓重的军阀意识,认为自己实际掌控下的江浙地带才是属于自己的地盘,而一直在东北军集团掌控下的东北地区则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

东北三省沦陷简介:

9月19日凌晨,日军对南大营发动了进攻,守军虽然接到了上级吉林边防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的不抵抗命令,但是坚决抵抗,将第一波突入军营的数百日军赶了出去。

日军虽然最终攻占了南大营,但也付出了相当代价,日军独立第一大队第三中队长仓本茂被中国军队击毙。

1931年10月15日,汉奸张海鹏率领伪军三个团先行对嫩江大桥发起进攻,被守军击溃,守军也趁势破坏了嫩江大桥。

11月3日上午,日军以铁甲列车和飞机大炮为掩护,强行修理嫩江大桥,并在当天下午修复了嫩江大桥。大桥修复后,日军长驱直入,中国军队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因为因为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中国军队在已经到达齐齐哈尔的马占山的指挥下奋力抵抗,至17日仍在坚决抵抗。但因为日军不断增兵,调集坦克、大炮、飞机对中国军队进行强攻,马占山不得不在19日率部撤往海伦

随着大量中国军队撤退至锦州,南京方面与日本于同年12月达成协议,划定锦州为“中立区”,中国军队则撤出锦州。后来的故事就世人皆知了,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锦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9
一种说法是蒋介石发明的“不抵抗”,后来被张学良不择不扣的执行了。其实具张学良晚年回忆说:当时蒋介石在东北并不拥有决策能力。对张学良来说不抵抗其实是他作为一个政客从自身势力个方面考虑和对当前局势判断后做出的决定。
1、张当时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标判断有误,没有意识到日本其实是想攮夺整个东北,主观上息事宁人。
2、国民党政府电告东北军:“日本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时间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而当时蒋介石已提出“囊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也就是说,当时整个中国并没有做好抗日的准备,只把日本侵略当作了地方事件对待。
3、张学良不抵抗也怀有一种自保心里的缘由。他告诫“此时若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赔款,东北将万劫不复,须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再者,当时东北军大多数集中在从山海关到辽河的北宁路沿线及中东路沿线等地,而在沈阳的军队只有17000人左右,这使得张认识到敌强我弱,抵抗指示无谓的牺牲,而且一旦开展,张也认为得不到任何来自中央政府的支持,结果只会是丢掉东北领土和消耗自己的军事实力。可见,他对日本侵略也并非无察觉,不抵抗原因主要是基于抵抗必败的判断。
4、当时张学良认为“欲抵制日本,则中国必统一”“现在须将国内先统一,外辱自然减退”
张学良分析局势不利就放弃了,这是能说明其典型政客思维(未必是很好的政客),一个成功的政客除了要审时度势,有时还要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大家正在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