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姓的迁徙分布

如题所述

应姓的分布:
“应”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及项城市北50里、浙江省东阳市巍山镇、永康市芝英镇及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贞东部及山东省蓬莱市鸭湾,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在外者,遍布国内各省。
  1,辽宁普兰店: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金山村应屯有应氏家族聚居。
2,吉林东丰: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东丰镇有应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县黑龙潭镇老应等村应氏家族聚居,古称颖川,距应国墓地甚近,应氏嫡传,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阳一老!之传说 。
4,河南南阳:南阳市新野县上庄乡樊湾村有应氏家族聚居,族谱或已丢失。
应姓历史资料发掘地址:
1,滍阳应氏。滍阳,应国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有西周应国贵族墓,发掘出大量文物。  2,南顿应氏。汉代有南顿应氏。南顿,在今河南省项城县北50里。  3,大田里应氏。东晋时,应詹随晋元帝渡江而南,占籍于婺永。应詹有两个儿子,应诞留居江西宜黄,应玄随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里,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一带。尔后,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应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东部(原下各乡)、双庙乡及田市镇有大量应姓。特别是原下各乡中心镇区基本上是应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书应大猷(字静庵)及其兄弟的后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县也是应姓的聚居地。  5,关东应氏。祖籍山东省蓬莱市鸭湾。清朝初年,一迁至辽宁瓦房店市长兴岛;二迁至辽宁省普兰店市城子坦镇应家村;三迁至吉林省东丰县黄河镇丰源村。  6, 峡阳应氏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峡阳应氏始祖应世哲从河南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峡阳镇,是为峡阳应氏开基之始。岁月沧桑,峡阳应氏繁衍相传,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国内各省、市和台湾、香港,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  7,台州及温州应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温州两地也有不少应氏居住,其中温州的苍南,平阳,洞头,三县都有应氏宗族,洞头应氏于清朝从台州的泽国迁入,至今已经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宁县应氏。自北宋正郎公迁入繁衍相传,迄今已至39代。建宁应氏主要聚居在建宁县里心镇应家坊,柏树坑等地。子孙人口众多,其中历代又有流迁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辈是:昌明益盛道学传家先绪克绍兆代英华。
9,江西鄱阳应氏。鄱阳县“九应”指老场、槐树下、芦田应家村、店上、中庄、西岸、东岸、石门楼、横江九个较大的应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阳九应始祖应韬,河南汝南南顿人,西晋黄门侍郎应绍之子。早在东晋就已在鄱阳广石(今鄱阳芦田乡老场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说应姓也是鄱阳比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阳九应保存的《汝南应氏宗谱》,1-30代祖先资料只有世系,29世应克中制定子孙字辈排行(约1214),从南宋31世祖宁一公叔进(1241-1301)按其所创字辈载起,到现在的58世,记载的尤为详细,整部家谱记载时间跨度770年的历史,在整个鄱阳乃至江西省都实属罕见。其中芦田应家村保存的《汝南应氏家谱》最为完整。
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约五十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6%左右。
历史上应姓的分布与迁徙
宋朝时期,应姓大约有5万8干人,其时浙江为应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应姓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时期,应姓大约有11万8干人,浙江仍为应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于江苏、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当代应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应姓的人口大约有60万,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应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态势。如今应姓的第一大省仍为浙江,大约占全国应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西、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应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浙沪、皖赣闽大部、台湾北部、湖北东端、云南中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5%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8%,居住了大约67%的应姓人群。在台湾大部、福建南端、粤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苏北段、河南东部、山东大部、广西东端和西段、云贵川渝大部、黑吉东部、辽宁大部,应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2%一o.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0.9%,居住了大约27%的应姓人群。目前根据鄱阳应根生和浙江应卫强统计数字显示,应氏聚居村落已900余个,其中浙江省500余个,浙江已外省份400余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13

查氏流传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54%左右。查姓自春秋时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二千六、七百年历史。一个如此古老姓氏的族人经历了许多风雨沧桑,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子孙后代现已散居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查姓人的播迁情况,各姓氏书均未有明确记载,使我们很难全面把握其繁衍播迁的历史轨迹。据《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载一些资料表明,查姓从春秋受姓至两汉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曾长期籍居于今山东、山西、河南一带,而且繁衍兴旺,人口众多。自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查姓人才纷纷南迁至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史书上有明确记载的,五代时,查文徽有南唐军事支柱之称,后随南唐降宋太祖赵匡胤,居歙州休宁(今属安徽)。其孙查道致仕后举家迁海陵(今江苏泰州),成为海陵望族。南宋时,海陵成为金国与南宋王朝金戈铁马的交锋处,一部分查姓人迁居长江以南躲避兵火。此后随着战争的持续和代金而起的元军大举南侵,查姓人在南方各地散居开来,今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均有查姓人定居。元末,华中、华东战火弥漫,百姓流离失所,许多人逃亡于华南、西南各省。明初,山西查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中叶以后,有沿海之查姓迁居台湾,进而播迁东南亚各国。清以后,查姓在全国分布之地进一步扩大,西北、东北一带均有查姓人定居。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退台湾时,有较多江浙之查姓人渡海赴港、澳、台。如今,查姓人几乎分布全国各地。根据江西都昌星子的《查氏宗谱》所载,粗略地按早期世系(其中所列世次,是依据江西都昌星子《查氏宗谱》的世次,可能与其它处查氏家谱世次不尽相同)为线索,描绘一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大块集居地查姓人的迁徙路线。这些资料,有的在宗谱世系图中有明确记载,有一部分载于宗谱的《迁徙目录》、《旧谱地理》;另有一部分是在有关资料中搜寻并得到了相应证实的。
一世查延至四世查信居隶济阳的查邑,属鲁国,今山东境内。详址待考。
五世胥臣至八世胥童居晋(均为官于晋。胥臣得尝地于先茅,即今之山西翼城一带;谱载胥童封居原邑)。
十二世查何居齐东济阳(封济阳伯,所居即所封)。
十三世查中居涿鹿郡(今河北涿县)。
弟查义迁居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
弟查仁迁居河东(今山西西南部)。
二一世 查忠居济阳(封济阳伯,所居即所封)。
二九世查椿龄自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市)迁九江箬庐源(今属江西九江县)。
三十世查义宏自九江迁兖州府济宁州(今山东济宁市)。
三六世查彦昭由济宁州迁高邮州(今江苏高邮市)。
三七世 查义祖由高邮迁歙州篁墩(今安徽黄山市屯溪区东北、新安江北岸,属屯光镇。古为歙县西水陆交通枢纽),为查姓新安统嗣祖。
三八世查社宇由歙州徙居丹阳。
三九世查仪(字文杰,一说仲义)由歙州(一说自丹阳)迁居九江。
八十一世 查少林(字文春)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
弟查伟(字文熙)为官致仕后迁宣城之泾县九都震山,为今安徽泾县查姓始迁祖。
在家谱记载中,仪、伟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一个大分支。下面记述的是查仪一支:
四一世查存义由九江迁安徽宣城。
四四世查瑛因黄巢之乱由宣城迁隐安徽歙州篁墩。
四五世查师诣、查师让、查师诩(谱称“三师”)兄弟异籍,后发展为多处查姓始祖。
在家谱记载中,“三师”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二个大分支,现分支叙述:
查师诣一支
四五世查师诣居歙州。
四六世查宗儒,又名昌。迁安徽休宁,为休宁查姓始迁祖。
四七世查文徽居安徽宣州(今安徽宣城市。亦有谱载仍居安徽休宁。其殁后谥宣国公,据推测前种说法也许要准确些。悬疑待考)。
弟查文征由安徽休宁迁江西婺源,为婺源始迁查姓祖(谱载其墓在婺源查公山)。
弟查文彬由安徽休宁迁浙江杭州钱塘县,为钱塘查姓始迁祖。
在家谱记载中,“三文”分迁是查姓人播迁的第三个大分支。
四九世查道(文徽孙)致仕后迁居海陵(今江苏泰州),为泰州查姓始迁祖。
查永之(查道子)自休宁迁婺源凤山(出继查文征系查甄为嗣)。
查庆之迁江陵再迁泰州。
五二世查铨(查元方五世孙)由安徽休宁迁江西浮梁桂溪。后裔六二世查立可携子敬三、敬四由浮梁逾大江迁安庆府思常河。
查敬四迁池州铜陵。
查敬三有六子称“六兴”又分别异籍:
查兴一由思常河迁安徽怀宁县霍家山,为霍家山、海螺山、查家湾查姓始迁祖。
查兴二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县青龙岗,为太湖小安山、望江凉泉佩山查姓始迁祖。
查兴三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小湖口,为小湖河、罗陂坂查姓始迁祖。
查兴四由思常河迁安徽宿松城西,为黑羊河、大塘角、大湖查家坂查姓始迁祖。
查兴五由思常河迁安徽太湖小池,为太湖查家桥、潜山界牌石查姓始迁祖。
查兴六由思常河迁安徽潜山县(存疑)。
五十二世查实浣宋靖康元年(1126)丙午岁,因避金兵由安徽休宁经婺源迁豫之分宁(今江西修水)崇乡担粮坑,为今修水查姓始迁祖。
查元常又名九万于南宋期间迁安徽黟县,为黟县查姓始迁祖。
查宗炜由太湖迁安徽望江县。
查延信由浮梁迁安徽太湖花园罗坡阪。
查文徽裔五七世有多人从安徽迁江西鄱阳,而且不在一地。如:
查洵迁古田、查湘迁角山前、查泽迁棼湖、查中迁怀仁乡大塔村、查庸迁北珠湖。
查谷迁居浮梁桂溪。
查河迁饶城(今鄱阳、故饶州)后山。
查几迁饶城酒坊前。
查云龙、查应辰由婺源凤山迁江阴、无锡二县。
查以愚从婺源凤山迁江阴。
查大武从海宁迁杭州。
查志立从海宁迁杭州府石亭。
查六三由婺源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查里由婺源凤山迁岩前。
查顺兴(翼之裔)迁庐江岫山口,为庐江查姓始迁祖。
六四世查发解(元修裔)元朝末年由江西婺源岩前迁往安徽安庆枞阳白梅乡(古称桐城白云山),为白云山查姓始迁祖。
查国正由白云乡迁潜山县。
查应聘由白云乡迁夏堂。
查学圃由白云乡迁无为州。
查安祥由凤山迁陀口。
查必达(元修裔)由婺源迁建德九都塔前查村。
六二世查万八于元泰定甲子年(1324)由安徽休宁迁湖北浠水白石山,为浠水查姓始迁祖。
六四世查佛使(万七孙)由安徽休宁迁湖北查家山,为蕲春查姓始迁祖。
六五世查瑜(查文征十八世孙)由江西婺源迁浙江海宁袁花里龙山查家桥,为海宁查姓始迁祖。
六六世查 明洪武间由常熟迁横林,为始迁祖。其六世孙查钦迁常州市武进区焦溪镇查家湾。
查承禄曾祖自婺源县迁江阴,承禄于元代始居华墅,其后裔今居江阴华墅查徐巷、瓠岱桥、北漍九曲桥、屺山查家岩等处,尊查承禄为始迁祖。
查师让一支:
查师让为李克用(856-908,唐末将领,沙陀部人。其子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尊他为太祖)副将,随主由歙州迁入甘陕边外吐番哈里(一说北燕三韩等处,今址不详),其后代繁衍情况当代未见记载。
查师诩一支:
四五世查师诩因柳彦章焚荡之乱由歙州迁江西星子龙安里号查家市,为星子查姓始迁祖。
四八世查光干有子孙由星子迁江西湖口县、河南光州、安徽宿松。
查光灿由星子迁光州(今河南潢川县)。
查光懿由星子迁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县)鲁城。
查光伟居宁县石岐。
查喜太从星子西保迁吴城(今属江西永修县)。
查桂由星子龙安迁德化县(今江西九江县)甘泉乡。
查永受从德化迁套口。
查学龙由套口游士居湖口。
查井泥由星子石溪迁广东省。
查云庆(查光懿之子)由星子龙安迁建昌县鲁城上下塘、赤岸松。
查润一从建昌鲁城迁山西源。
查琛从山西源迁高通山下。
四九世查政化(查光济长子)由星子迁江西都昌查家道,为今三汊港查家
道等处查姓始迁祖。其后裔迁徙出县者有:
查世佐、查贤特由都昌查家道迁余干县三塘。
查贤绪由都昌查家道迁德兴县。
查广继与子查贤山、查贤海由都昌查家道迁安庆府太湖县。
查贤安与子查秀国、查秀治由都昌查家道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
查秀琴、查秀瑟、查秀笙由都昌查家道迁安仁县(今湖南省东南)。
查应覩由安仁县迁江西余干县牛头源。
查秀富、查秀贵由都昌查家道迁东乡县招贤源。
查应发由东乡县迁铅山县吴方。
查应文由殿前迁东乡县润溪樟树杨村。
查孟江裔查玉章、查玉高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鄱阳县四十里街。
查孟禄裔查仲贵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湖口县。
查榆裔查玉虎由打柱阪迁湖口县中团坊。
查金玉、查玉华、查玉龙、查天才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鄱阳县十三都鸣山(今银宝湖乡)。
查才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鄱阳县六十里。
查广烈从都昌筱水源查家迁德兴县城皇庙边石岭上。
查昌、查永安从都昌梅洞寺查家迁鄱阳县马鞍山。
查振桂由都昌水磨阪查家迁鄱阳县上田西湾。
查振有从都昌水磨阪查家迁鄱阳县樟树滩。
查振夫从都昌水磨阪查家迁浮梁县王港。
查秉和、查秉明由都昌查家道迁鄱阳县军民水库。
五五世查思(光济次子查政安之七世孙),由星子迁江西都昌横塘阪,为今
万户、西源等处查姓始迁祖。其后裔迁徙出县者有:
查文四由江西都昌九都横塘阪(今万户)查家迁鄱阳县背。
查能一自都昌万户查家迁鄱阳县山龙阪。
查祖德自万户大埠头查家迁鄱阳县湖田港。
查春良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乐平县十四都田阪。
查显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乐平县九都九墩。
查春吕由都昌西源塘口查家迁鄱阳县北湖徐家。
六一世查存畊(光举之子查正奇之十四世孙),由星子迁都昌查家阪,为都
昌阳峰查姓始迁祖。
以上所列,基本上是三十九世祖查仪的后裔。其弟查伟后裔也播迁极广,例
如:查伯遂(查永馏三子)于明嘉靖年间由安徽泾县查济迁铜陵查家圩,为铜陵查氏始迁祖。
还有许多祖系暂不明确的播迁者,例如:
查三(号鼎立)于明朝洪武八年因军功升职总旗由江西省建昌府南城县(今抚州市南城县)十四都迁福建泉州市德化县雷峰镇蕉溪(曾中转郡城西畔下菜园),为蕉溪查姓始迁祖。元末奉政府移民政策,山西洪洞县有查姓移民迁入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

第2个回答  2016-05-30

句氏(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七十四位门阀。句(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句(Gōu)姓,源起于勾姓,古今通用。相传帝少昊有个儿子叫重,死后被封为东方之神,掌管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及生老病死,号称勾芒官(又有一说,仅主管树木的官而已),他的子孙引以为荣,称为勾氏。据书载,有一些困民之国里就存在以勾为姓氏的。南宋时,勾氏为避宋高宗赵构的讳,有改为句氏的,但发音均不变;也有改力苟氏的;另有改为钩氏的。句氏望族居平阳郡(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一带)。
今吉林省的长春市、梅河口市、四平市,辽宁省的盘锦市大洼县、黑山县、大连市、葫芦岛市、抚顺市、凌源市,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景县、定兴县、衡水市、大城县、沧州市、保定市易县、唐山市、阜平县、廊坊市香河县、徐水县、秦皇岛市,天津市,山东省的东明市、庆云县、青岛市即墨市、济南市、淄博市临淄区、日照市,北京市的大兴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山西省的朔州市朔城区、大同市、忻州市、太原市,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德阳市绵竹市、泸州市古蔺县、三台县、射洪县,河南省的南阳市卧龙区、周口市、新乡市、濮阳市、平顶山市、社旗县、驻马店市,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肇东市,湖北省的麻城市、枣阳县、武汉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敖汉旗、阿荣旗,重庆市的涪陵区、长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百色市、柳州市,甘肃省的宁县、庆阳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贵州省的大方县、印江县、遵义市道真县,江西省的吉安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县,兴化县等地,均有句(勾)氏族人分布。

第3个回答  2016-05-13

楼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绝非仅出东楼公、鲜卑盖楼氏、贺楼氏这几个来源,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六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二十五位,人口约二十七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0169%左右,多以代郡、东阳、洛阳为郡望。
禹姓姒。商灭夏后,大禹的子孙易姒为娄,隐居不仕。直到西周成王姬诵追封皇室后裔时,发现大禹36世孙娄云衢在会稽,便把他召来,赐“木”为“楼”,封东楼公,食邑杞国(今河南杞县)。此后,云衢的子孙便姓了“楼”,并将杞国作为楼氏的发祥地。东汉时,大禹77世孙楼日乞,字重玉,号雄樵,“经文纬武,熟娴韬略,”官至三军总都尉,加授麒麟阁护军都宪,进位太师,卒谥“忠成”,御葬于乌伤(今浙江义乌市)之香山。他有二子:长子良骥,字德卿,仍回会稽;幼子良(马呙),字秀卿,为守父墓,留居乌伤。浙江、上海、山东德州兖州、河南杞县、陕西咸阳、湖南广安、广西昭平等地的楼姓人,都奉重玉为始祖。大禹第102世孙楼晋(853—950),字彦孚,号指城,自乌伤迁仙岩(今浙江萧山楼塔一带)。他是楼塔楼姓人的始祖。但据《乌伤香山楼氏分迁图》: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大禹64世孙楼大溜自山东兖州迁浙江萧山;唐·神龙二年(706),大禹97世孙楼濡自香山迁萧山长山。楼晋是唐末战将,追随杭州都知兵马使、太子宾客兼侍御史、两浙节度使、天下兵马都元帅钱镠(后为吴越国国王)东征西讨,在拦袭义胜军节度使刘汉宏和活捉称帝越州的叛将董昌诸战役中,屡建勋业,累官至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兵部尚书。他多次在仙岩一带活动,认为这里山环水绕,人居环境优越,便于唐·乾宁四年(897)由乌伤迁此肇基发族。至今已传39世,有8000余人。据粗略统计,自南宋至清代,楼氏有举人4名,武举人2名,贡生7名;在清朝一代,有22人分别出任知县、县丞、典史、训导和参将、守备、巡检等文武官职。自元末名医楼英始,楼氏族中业操岐黄、仁术济世者代有传人,如:明代的楼淇霆、楼宗望,清朝的楼全、楼邦源等等,不唯医名播于吴越间,且有著作问世。
今浙江省的杭州市临安区、萧山区楼塔镇、富阳县、湖州市安吉县、宁波市鄞县、奉化县、慈溪县、余姚市、金华市、义乌市、浦江县、东阳市、永康市、丽水市、诸暨市、嵊州市、台州市、三门市,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河南省原阳市,上海市,北京市,湖北省的武汉市,河北省的沧州市沧县,江苏省的宜兴市,海南省,台湾省等地,均有楼氏族人分布。

第4个回答  2016-05-27

商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姓氏群体,在当今百家姓中名列第二百四十四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一十位,人口约三十九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4%左右,望族出汝南郡。商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先秦时有孔子弟子商泽、商瞿见诸史册,均为鲁国人,加之商姓来源众多,至战国时,商姓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陕西商县、山东曲阜等地。
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河南平舆、陕西西安以及豫鲁交界的今河南濮阳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属为汝南郡、京兆郡、濮阳郡,是故后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姓以上述三郡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边播迁,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际,商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发展。
北宋时,河南开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为都知兵马使,仁宗时因奉使归宋,奏献密事,仁宗嘉其义,赐他于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后,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迁。
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横行江浙一带,则商姓人有避乱播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元代,世居于曹州济阴(今山东菏泽)的商姓家族繁衍兴旺,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尤以商挺父子为其杰出代表,其不但显达于朝廷,而且以书画扬名于世,诚为后人所仰视。
明初,山西商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的,后扩展至内蒙古之东北区。此间华东、华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台者,历民间至今,商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商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黑龙江、河南、北京、陕西、辽宁、江苏,这八个大约占商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重庆、天津等地。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插图)表明: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河南东北、苏皖北部、重庆东南、贵州北端,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2%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1%,居住了大约63%的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晋陕、宁夏东北、豫鄂渝大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南部、广西中部、皖苏南部、浙沪、赣闽北部,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2%,居住了大约29%的商姓人群。
汉族占商姓总人口96%以上,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北京市、辽宁等地,满族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天津市等地,土家族主要集中于湖北省恩施市,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当代商姓的人口在38万左右,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为36万人(2006年),为中国第二百四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8%,在全国分布较广。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