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寒假作业论文!

我国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
关于形势和政策!
最好能给出标准格式范文!
谢谢大家.
分数可以追加!

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

〔摘要〕 æ–‡çŒ®å›žé¡¾è¡¨æ˜Žï¼Œ å›½å†…生活质量研究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ç›®å‰çš„研究重心越来越偏向于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生活质量领域。论文对生活质量等概念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对生活质量研究中的两种不同视角、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的全面性与指标的可比性之间的矛盾、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以及对加强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间关系和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ã€”关键词〕 ç”Ÿæ´»è´¨é‡ï¼› ç”Ÿæ´»æ»¡æ„åº¦ï¼› å¹¸ç¦æ„Ÿ

         

        éšç€ç¤¾ä¼šå‘现代化方向的不断发展, ä¸–界范围内的生活质量研究从上世纪中期开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整个社会的改革开放, ä¹Ÿåœ¨å¸¦æ¥å·¨å¤§çš„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同时, å¼•å‘和促进了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对生活质量问题的关注和探索。形成了一个既关系到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也关系到广大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水平和幸福状况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近三十年生活质量研究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谈谈笔者的思考和认识。

         

        ä¸€ã€è¿‘三十年来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回顾

         

        å›½å†…的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 åŸºæœ¬ä¸Šæ˜¯ä¼´éšç€ä¸­å›½ç¤¾ä¼šçš„改革开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得非常迅速。据笔者对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进行的统计, ä»Ž1980年到2007å¹´10月, åœ¨ä¸åˆ°ä¸‰åå¹´çš„时间里, å›½å†…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论文就有500篇左右。下面是对历年发表的研究论文的统计结果① (见表1) ã€‚

         

     

        è¡¨1的结果向我们展示了国内近三十年来生活质量研究的两个基本特征:

         

        1. ç›¸å¯¹æ˜Žæ˜¾çš„三个发展阶段。从表1最后两栏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的生活质量研究(包括生活满意度研究和幸福感研究) å¤§ä½“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90年。这一阶段中研究的数量非常少, 11年中共发表了论文17篇, å¹³å‡æ¯å¹´115篇。可以说这11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从1991年至2000年。这一阶段中, ç ”究数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10年中共发表了论文118篇, å¹³å‡æ¯å¹´å‘表12篇, å¹´å‡å‘表论文数是第一阶段的8倍。可以说这10年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成型阶段。从2001年至2007年是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ç ”究论文的数量急剧上升,每年发表论文的数量从最低的20多篇直线上升到最高的78篇。在不到7 å¹´çš„时间内, å…±å‘表了研究论文364篇, å¹³å‡æ¯å¹´å‘表论文52篇, å¹´å¹³å‡å‘表论文数分别是第二阶段的413 å€ï¼Œ æ˜¯ç¬¬ä¸€é˜¶æ®µçš„3417倍。这一阶段不仅发表的论文数量众多, ç ”究所涉及的方面也越来越广, å¯ä»¥è¯´æ˜¯å›½å†…生活质量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

         

        2. å¹¸ç¦æ„Ÿã€ç”Ÿæ´»æ»¡æ„åº¦ç­‰ä¸»è§‚生活质量的内容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002年以前的生活质量研究,无论是探讨客观生活质量(社会指标) çš„内容, è¿˜æ˜¯æŽ¢è®¨ä¸»è§‚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 çš„内容, åŸºæœ¬ä¸Šéƒ½æ˜¯é‡‡ç”¨â€œç”Ÿæ´»è´¨é‡â€çš„概念。只是到了2002年以后, æ‰å‡ºçŽ°äº†ç”Ÿæ´»è´¨é‡ã€ç”Ÿæ´»æ»¡æ„åº¦ï¼Œ ä»¥åŠ(主观) å¹¸ç¦æ„Ÿä¸‰ä¸ªæ–¹é¢çš„研究并存, å¹¶ä¸”三者份量相当的局面(实际上, è®¸å¤šä»¥â€œç”Ÿæ´»è´¨é‡â€ä¸ºæ ‡é¢˜çš„研究,探讨的同样是“生活满意度”的内容) ã€‚特别是直接对(主观) å¹¸ç¦æ„Ÿçš„研究, åœ¨æœ€è¿‘的两三年中更是超过了以“生活质量”为题的研究。这一状况表明, åœ¨ç¬¬ä¸‰é˜¶æ®µï¼Œ ç‰¹åˆ«æ˜¯åœ¨æœ€è¿‘几年中,研究者开始将对(客观) ç”Ÿæ´»è´¨é‡çš„关注和研究, è½¬å‘了对明显带有主观特征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注和研究上。

         

        é™¤äº†è®ºæ–‡æ•°é‡ä¸Šçš„变化, è¿‘三十年国内生活质量研究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上, åŒæ ·ç»åŽ†äº†ä¸€ä¸ªé€æ­¥å‘展、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对社会指标的研究。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3年国家统计局起草的社会统计指标草案、1986年北京社科院的《首都社会发展指标及其评估方法》, ç›´åˆ°1988至1992年中国社科院在“社会发展与社会指标”课题中, æ˜Žç¡®å°†â€œç”Ÿæ´»è´¨é‡â€çº³å…¥æˆ‘国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所进行的系统研究。〔1〕即使到了2000年以后, åœ¨ç»Ÿè®¡å­¦ã€ç»æµŽå­¦ç­‰å­¦ç§‘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的研究中,这种社会指标意义上的生活质量研究倾向依然十分明显。另一方面, åœ¨ä¸Šä¸–纪80年代中期, ç¾Žå›½ç¤¾ä¼šå­¦å®¶æž—南教授与国内学者合作进行的两项生活质量研究, åˆå°†è¥¿æ–¹ã€ç‰¹åˆ«æ˜¯ç¾Žå›½ç”Ÿæ´»è´¨é‡ç ”究中那种关注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关注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的传统引入国内,〔2〕形成了两种不同视角、不同内涵的生活质量研究方向。到了90年代中期, åŒ—京大学卢淑华教授等人以及笔者在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中, åˆå°†ä¸Šè¿°ä¸¤ç§è§†è§’结合起来,集中探讨了生活质量的主、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 ç‰¹åˆ«æ˜¯æŽ¢è®¨äº†å‚考框架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 è¿›ä¸€æ­¥ä¿ƒè¿›äº†è¿™ä¸€ç ”究领域的发展。〔3〕本世纪以来,沿着上述三种方向的研究都在进一步发展。同时, æœ€æ—©ç”±å›½å¤–心理学家在上世纪中期所提出和推动的“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 - being, ç®€ç§°SWB ) ç ”究也开始被我国学者所关注, è¿™æ–¹é¢çš„研究也汇入到对生活质量研究的领域中来,并很快成为近期研究中的一大焦点。

         

        ä»Žå¤§çš„方面看, å›½å†…有关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指标体系的建构以及运用上。比较普遍的情形是, ä¸åŒç ”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一套在维度、指标,以及合成方式、权重等方面均不完全相同的指标体系。同时, ç ”究者采用自己的指标体系来对所关注的不同群体、不同地区进行生活质量的比较和排序。这方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这些研究所建构的指标体系互不相同, å› è€Œå®ƒä»¬çš„研究结果相互之间难以做出合适的比较; å¦ä¸€æ–¹é¢åˆ™ç”±äºŽè¿™æ–¹é¢çš„研究较多地是采用相对宏观的、非个体的指标, å› è€Œå¾€å¾€åªèƒ½ç”¨æ¥è¿›è¡Œæ ·æœ¬çŠ¶å†µçš„描述和比较,很少运用经验数据去探讨和分析影响这种客观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在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方面,则出现了以“生活满意度”为研究对象和以“幸福感”为研究对象的两大分支领域。由于这两个分支领域的内容都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也比较接近,加上一些研究者对二者的内涵、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异同, ä»¥åŠå®ƒä»¬ä¸Žä¸»è§‚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å¯¼è‡´å…·ä½“研究中同样存在一些不确切、不清晰、不一致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方面研究的深入发展。

         

        äºŒã€å¯¹ç”Ÿæ´»è´¨é‡ç ”究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1. ç”Ÿæ´»è´¨é‡æ¦‚念的不同理解及其亚概念的建构

         

        å¯¹äºŽå­¦æœ¯ç ”究来说, åˆ†æ¸…概念是起码的前提。它可以保证不同的研究者使用同一概念所探讨的是同一件事。在生活质量研究中,无论研究者关注的是构建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 è¿˜æ˜¯å…³æ³¨å½±å“å±…民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 éƒ½åªæœ‰åœ¨æ¸…楚界定了大家所说的生活质量指的是同一件事物、是同一种现象时,这种探讨才有意义。

         

        å¯¹äºŽâ€œç”Ÿæ´»è´¨é‡â€è¿™ä¸ªæœ€åŸºæœ¬çš„概念, å›½å†…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理解。因而在对生活质量的测量和评估上, ä¹Ÿç›¸åº”存在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社会中人们客观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所谓生活质量,就是指一定经济发展阶段上人口生活条件的综合状况。换言之, ç”Ÿæ´»è´¨é‡å°±æ˜¯ç”Ÿæ´»æ¡ä»¶çš„综合反映。”〔4〕这种看法主要从影响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将其作为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生活条件、生活水平, åŒæ—¶ä¹Ÿåæ˜ ç¤¾ä¼šå‘展程度的社会指标;研究者在测量和评估这种意义上的生活质量时,主要运用衣、食、住、行等反映人们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第二种理解是把生活质量定义为人们对于生活总体水平和各种客观生活条件的主观评价,看作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以及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等人在其论文的第一句话中开门见山指出的:生活质量的定义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5〕。这种看法是从人们的主观感受方面来理解生活质量。因而研究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反映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指标来测量和评估生活质量。第三种理解是将上面两种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虑,认为生活质量是由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客观条件和人们对生活状况的主观感受两部分组成的。生活质量中既包含客观条件, åˆåŒ…含主观评价, å› è€Œï¼Œ åœ¨å¯¹ç”Ÿæ´»è´¨é‡è¿›è¡Œæµ‹é‡å’Œè¯„估时,应该既有反映生活条件的客观指标,又有反映人们满意程度的主观指标。“客观指标是从产生生活质量的'成因'方面来进行操作化的,是生活质量的'投入'; è€Œä¸»è§‚指标是从生活质量的'结果'方面来进行操作化的, æ˜¯ç”Ÿæ´»è´¨é‡çš„'产出'。”〔6〕

         

        ç¬”者认为, è¿™ç§å®¢è§‚存在的对生活质量概念多种不同理解的现实, æ˜¯äººä»¬å¯¹ç”Ÿæ´»è´¨é‡è¿™ä¸€ç‰¹å®šé¢†åŸŸä¸­çš„现象在认识上逐步深化、逐步发展过程的一种反映。同时,它也是不同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现象中的不同方面的一种反映。我们的任务并不是去评判孰是孰非, è€Œæ˜¯è¦åœ¨ç†è§£è¿™ç§çŽ°å®žçš„同时, å°½å¯èƒ½æ¢³ç†å‡ºå†…涵明确、界定清楚的亚概念及其基本内容,使之能既关照到对生活质量现象的不同理解, ä¹Ÿæœ‰åˆ©äºŽä¸åŒçš„研究者明确自己所研究现象的内涵和重点究竟是什么。

         

        2. ä¸»è§‚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概念及其关系

         

        åœ¨è‹±æ–‡æ–‡çŒ®ä¸­ï¼Œ ä¸Žâ€œç”Ÿæ´»è´¨é‡â€ã€â€œå¹¸ç¦æ„Ÿâ€ã€â€œç”Ÿæ´»æ»¡æ„åº¦â€ç­‰æ¦‚念相对应的词语分别是quality of life, subjective well - being, life satisfaction。与国内情况有所不同的是, å›½å¤–文献中相对较少使用“主观生活质量” (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和“客观生活质量” (o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çš„概念。换句话说, â€œä¸»è§‚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的概念更多的是国内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使用的概念。从目前情况看,似乎存在着这样一种状况: å›½å¤–的“生活质量”概念在内涵上,主要对应于国内的“主观生活质量”概念, å³æŒ‡çš„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条件和状况的评价。对它的测量指标也主要是处于“认知”层面的“生活满意度”的测量。而国外对应于国内“客观生活质量”意义的“生活质量”概念,则早已演变成“社会指标” ( social indicator) çš„内容, å¹¶ä¸”越来越淡出生活质量研究的领域,成为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种指标了。

         

        è‡³äºŽâ€œå¹¸ç¦æ„Ÿâ€çš„研究, åˆ™ä¸»è¦æ˜¯ä»Žå¿ƒç†å­¦è§†è§’出发来探讨幸福、测量幸福所形成的一个相对专门的心理学领域。应该看到,幸福感虽然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关, ä½†å®ƒä¸Žç”Ÿæ´»è´¨é‡å´å¹¶ä¸æ˜¯åŒä¸€ä»¶äº‹æƒ…。美国研究幸福感的著名心理学家E.Diener指出, â€œä½œä¸ºå¿ƒç†å­¦çš„专门术语, ä¸»è§‚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SWB由三个不同维度组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â€œç”Ÿæ´»æ»¡æ„åº¦æ˜¯SWB的关键指标, ä½œä¸ºè®¤çŸ¥å› ç´ ï¼Œ æ˜¯æ›´æœ‰æ•ˆçš„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7〕按E. Diener çš„定义,幸福感( SWB) ä¸­åŒ…含了生活满意度。这样, ç”Ÿæ´»æ»¡æ„åº¦åˆæˆäº†å¹¸ç¦æ„Ÿçš„测量指标。因此, å›½å†…有的研究者将生活满意度归为“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并且认为, â€œä¸€èˆ¬å°†ä¸»è§‚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8〕

         

        ç»¼ä¸Šæ‰€è¿°ï¼Œ æºè‡ªäºŽç¤¾ä¼šå­¦çš„生活质量研究和源自于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 éƒ½å°†â€œç”Ÿæ´»æ»¡æ„åº¦â€ä½œä¸ºè‡ªå·±çš„内涵和测量指标,正是在“生活满意度”上二者形成了交叉、发生了联系。但尽管如此, äºŒè€…鲜明的学科背景所体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ç‰¹åˆ«æ˜¯äºŒè€…探讨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åˆ™ä»ç„¶å­˜åœ¨ç€éžå¸¸æ˜Žæ˜¾çš„差别。这也是我们在理解这几个概念之间关系时应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

         

        ä»Žç ”究的角度看, ç”Ÿæ´»æ»¡æ„åº¦çš„测量相对直接一些、相对容易一些。研究者主要采用问卷中李克特形式的评价问题来测量;而幸福感的测量则相对间接一些、相对困难一些, ç ”究者多采用心理测验量表来测量。在应用上, ç”Ÿæ´»æ»¡æ„åº¦çš„测量更多地用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中, è€Œå¹¸ç¦æ„Ÿçš„测量则可能更偏向于心理健康、精神健康方面的研究。另外,由于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所探讨的实际上是人们对理想中的状况与现实中的状况之间差距的主观认知和评价, å› æ­¤ï¼Œ åº”该充分认识到参考框架在这种评价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发挥的作用。无论是人们对生活的总体满意度,还是他们对生活各个具体方面的满意度, éƒ½æ˜¯ä¸€ç§æ—¢ä¸Žå®¢è§‚物质生活条件本身有关, åŒæ—¶ä¹Ÿä¸Žä¸‰ç§ä¸»è§‚的参考框架有关的事物。这或许是生活满意度研究中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三种参考框架分别是:(1) ä»¥äººä»¬å¿ƒç›®ä¸­çš„理想状态为比较对象的基本参考框架; (2) ä»¥èº«è¾¹çš„、周围的人们为比较对象的横向参考框架; (3) ä»¥è¿‡åŽ»çš„、以前的状况为比较对象的纵向参考框架。任何一种现实状况一定是在一种或多种参考框架中才能被评价成“满意”或者“不满意”的。

        3. ç”Ÿæ´»è´¨é‡ç ”究的两种视角

         

        ç”Ÿæ´»è´¨é‡ç ”究可以说有两个不同的起源: ä¸€ä¸ªæ˜¯å…³æ³¨äººä»¬å®¢è§‚生活状况的社会指标研究, å¦ä¸€ä¸ªæ˜¯å…³æ³¨äººä»¬ä¸»è§‚感受的生活满意度研究和幸福感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形成了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两种不同中心、不同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一种是以社会为中心,以衡量社会发展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另一种则是以社会中的人为中心, ä»¥è¡¡é‡äººä»¬çš„生活水平、生活状况、生活满意程度为目标的生活质量研究观。

         

        ä»Žç›®å‰ç ”究来看, æ”¿åºœéƒ¨é—¨ä»¥åŠç»Ÿè®¡å­¦ã€ç»æµŽå­¦ç­‰å­¦ç§‘相对更看重社会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â€œç”±äºŽç»Ÿè®¡å­¦ç•Œç ”究生活质量的目的在于确定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和小康生活标准, è€Œå½“时吃、穿、用、住等物质方面的消费是绝对的主导追求, å› æ­¤ç»Ÿè®¡å­¦ç•Œå‡ ä¹Žéƒ½é‡‡ç”¨æ¶ˆè´¹ã€æ”¶å…¥ã€åƒã€ç©¿ã€ç”¨ã€ä½ã€è¡Œã€ç¤¾ä¼šæ–‡åŒ–、社会环境、社会服务、身体健康状况等方面反映客观物质条件的社会指标来测量居民生活质量。”〔9〕与此同时, è¿™æ–¹é¢çš„研究也更多地将生活质量看作衡量社会发展、社会变迁的指标, ä¹Ÿå¸¸å¸¸å°†è¿™ç§æ„ä¹‰ä¸Šçš„生活质量与社会发展、社会政策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而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等学科则相对看重个人层面以及群体层面的生活质量研究。他们更关心社会中的人们具体的生活条件、人们对具体的生活条件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以及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只有在这种以人为中心的生活质量研究中,才会有反映人们主观感受和评价的主观性指标。而这种视角的生活质量研究, å…¶ç›®æ ‡æ—¢åŒ…括不断改善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同时也包括努力促进人们的这种主观感受和评价朝着积极的、满意的方向发展。

         

        4. ç¤¾ä¼šçš„不同发展阶段与生活质量研究的不同重点

         

        5. æµ‹é‡æŒ‡æ ‡çš„全面性、完备性与指标的可比性、资料的可得性之间的矛盾

         

        åœ¨ç”Ÿæ´»è´¨é‡çš„研究中, ä¸€ä¸ªåŸºæœ¬çš„任务是要建立合适的生活质量测量指标。然而, è¿™ä¸€ä»»åŠ¡ä¹Ÿæ­£æ˜¯ç ”究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难点。这种困难主要体现在概念测量的全面性、完备性与测量指标的可比性、指标所涉及数据的可得性上。比如,为了对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和水平的(客观) ç”Ÿæ´»è´¨é‡è¿›è¡Œæµ‹é‡ï¼Œå›½å†…外研究者设计出了许多不同的指标体系。“在国外文献中, é¢‡è´Ÿç››åçš„综合指数应首推莫里斯建立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 PQL I) ã€‚”“'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由于具有简明、综合的特点, ä¸šå·²ä¸ºè®¸å¤šäººæ‰€æŽ¥å—, ç”¨æ¥è¡¡é‡ç¤¾ä¼šç»æµŽå‘展或生活质量变化, ç”šè‡³è¢«æŽ¨ä¸ºå…¨çƒä¼°ä»·æ¨¡å¼ã€‚”〔10〕但由于这一指数仅包含三个指标, å³è¯†å­—率、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 å› è€Œåªåæ˜ äº†å¥åº·å’Œæ•™è‚²ä¸¤ä¸ªæ–¹é¢çš„最基本内容, åŒæ—¶ä¹Ÿæ²¡æœ‰ç”¨æƒé‡æ¥åŒºåˆ†æŒ‡æ ‡çš„不同重要性。所以,国内学者一般认为, ç”¨è¿™æ ·çš„指标来衡量生活质量显得过于简单。通常研究者会结合国内情况和自己的分析, é€‰æ‹©æ›´å¤šæ–¹é¢å’Œæ›´å¤šå…·ä½“的指标。比如, æœ‰çš„研究者建立了包括5大方面、共8个指标的生活质量指数, å…¶ä¸­æ¶‰åŠåˆ°æ•™è‚²(识字率、入学率) ã€å¥åº·(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儿童死亡率) ã€è¥å…»(热量供给) ã€å¹³ç­‰(收入分配) ã€çŽ¯å¢ƒ(安全用水人口比例)等; ã€”11〕有的研究者建立了包括就业、收入水平、收入分配、贫困、消费、健康、教育、环境和城市化等9个方面的34个指标作为生活质量的评价标准; ã€”12〕还有的研究者则建立了包括收入、教育、消费、文娱休闲、健康、居住、生活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9个大的方面、共36项指标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状况。〔13〕

         

        åœ¨è¿™ç§çœ‹èµ·æ¥æ˜¯è¿½æ±‚测量指标全面性、完善性的过程中, ç ”究者必然会遇到不同指标体系之间的可比性, ä»¥åŠä¸æ–­æ‰©å¤§çš„指标体系与资料可得性之间的矛盾。一般来说,研究者对全面性、完善性的追求, å¾€å¾€ä¼šé™åˆ¶å’ŒæŸå®³ç ”究结果的可比性以及研究资料和数据的可得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 â€œä½œä¸ºä¸€ä¸ªå®Œæ•´çš„概念, ç”Ÿæ´»è´¨é‡è¿˜åº”当包括住房、交通、生活服务、社会秩序和精神风尚等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笔者试图从全球出发来构筑生活质量指数, è€Œä»Žå…¨çƒå‡ºå‘构筑指数时又限于指标的可比性和资料的可得性, å› è€Œéš¾ä»¥é€‰æ‹©åˆé€‚的指标来表示这些方面, åªèƒ½æš‚付厥如。”〔14〕如果只用莫里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中的三个指标, é‚£ä¹ˆï¼Œ æ— è®ºæ˜¯ä¸­å¤–社会中的生活质量比较, è¿˜æ˜¯ä¸åŒæ—¶æœŸä¸­çš„生活质量比较,都会十分容易;这样的三个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在各个国家的统计中都是可以得到的。然而, éšç€ç ”究者指标体系的不断扩大, å…·ä½“测量指标不断增多, ä¸åŒç ”究之间的可比性也随之减小, è®¸å¤šæƒ…况下一些指标所需要的数据也无法获得。

         

        6. ç ”究回顾与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和积累

         

        ç”Ÿæ´»è´¨é‡ç ”究领域中的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是, è®¸å¤šç ”究者在进行自己的研究前, ä¸å¤ªæ³¨æ„å›žé¡¾ä»¥å¾€ç ”究的已有结果,特别是已有的理论观点。因而, ç ”究的起点不高, å¾ˆå°‘有与以往研究的理论对话。例如, å…³äºŽå¹¸ç¦æ„Ÿ( SWB ) çš„研究,西方学者Wilson在近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提出了个体差异的两点理论假设, å¹¶ä¸”西方后续研究也已经表明“外在、客观的变量对SWB çš„影响相当小, äººå£ç»Ÿè®¡é¡¹ç›®(性别、收入、智力水平等) åªèƒ½è§£é‡ŠSWB ä¸è¶³20%的变化,外在环境只能解释SWB å˜åŒ–çš„15%。由于外部因素影响较小, ç ”究者们转向研究内部因素即Wilson的第二点假设来解释SWB的变异性: ä¸ªäººå†…部建构决定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体验”〔15〕。但国内一些学者在探讨SWB çš„问题时,较常见的做法是直接按照自己的思路,对特定对象的幸福感现状进行描述, åŒæ—¶ï¼Œ ä¾æ—§ç”¨è‡ªå·±çš„数据去分析外在环境变量、人口背景变量对幸福感的影响, è€Œå®Œå…¨ä¸ç®¡å‰äººå·²æœ‰çš„研究结论, ä¸æ˜¯åœ¨å‰äººå·²æœ‰æˆæžœçš„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从而去努力回答与前人研究成果相关的理论问题。

         

        ä¸æ³¨æ„è¿›è¡Œç ”究回顾的另一个表现是, ä¼—多相同主题的研究在具体测量指标的选择上互不相同, ç”±æ­¤å¯¼è‡´ç ”究结果相互之间无法比较。比如,同样是对“主观生活质量”进行的研究,有的研究者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16〕而有的研究者则用“幸福感”来测量。〔17〕至于为什么选用某一种指标, ç ”究者则很少讨论。同样的, å¯¹äºŽä¸åŒç ”究所得出的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结果, ç ”究者也不去展开探讨,使得不同研究的研究结果在帮助人们提高对问题的认识方面作用不大。比如, â€œè¿‘年来, æˆ‘国出现了许多关于幸福感的讨论。由于在幸福感测度、样本选取和分析方法上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曾慧超、袁岳(2005) ï¼Œ ç½—楚亮( 2006 ) é‡‡ç”¨æ˜¾å˜é‡æµ‹åº¦å¹¸ç¦æ„Ÿï¼Œè°ƒæŸ¥çš„问题是'总的看来, æ‚¨çŽ°åœ¨å¹¸ç¦å—?'得出了农村居民幸福感强于城镇居民;邢占军(2006) é‡‡ç”¨æ½œå˜é‡æµ‹åº¦å¹¸ç¦æ„Ÿï¼Œ è°ƒæŸ¥äº†10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知足充裕、自我接受、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心态平衡、社会信心、成长进步、目标价值、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等体验, å¾—出了城镇居民幸福感强于农村居民。”〔18〕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å¦‚果城乡居民的幸福感本身是一个客观的事物、一种客观的现实, é‚£ä¹ˆå¯¹äºŽä¸¤ç§å®Œå…¨ä¸åŒçš„研究结论来说,自然就有一个谁的研究方法相对科学、谁的结论更接近这种客观现实的问题。但是, è¿™æ ·çš„问题既没有引起进行了研究、但持有不同结论的研究者之间的认真探讨, ä¹Ÿæ²¡æœ‰å¼•èµ·è¯¥é¢†åŸŸä¸­ç›¸å…³ç ”究者的关注,导致了一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äº’不相干、互不讨论”的局面。

         

        7. åŠ å¼ºå¯¹ç”Ÿæ´»è´¨é‡ä¸»ã€å®¢è§‚指标间关系及其联系机制的综合研究

         

        æ€»ä½“上看, è¿‘三十年来国内客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与主观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满意度、幸福感) çš„研究在所涉及的范围上都有了明显的拓展, ç‰¹åˆ«æ˜¯å¯¹ä¸»è§‚生活质量的研究更是朝着专门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两个相对独立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前面表1的结果显示, åœ¨2000年以来的短短几年中, ä¸“门探讨“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研究论文超过了200篇, å åˆ°äº†è¿‘三十年国内全部生活质量研究论文总数的40%左右。这是一种非常快的发展势头。但是,相比之下,生活质量研究中的第三个方向, å³å°†å®¢è§‚生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 åˆ™å°šæ— å¤§çš„进展。

         

        æˆ‘们知道, ä¸“业领域的不断分化和整合, æ˜¯æŽ¨åŠ¨ç§‘学研究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相对比较繁荣和比较深入的主、客观生活质量专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将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结合起来的综合性研究, å°†æ˜¯å›½å†…生活质量研究领域中下一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综合性研究的开展和所取得的成果,将会对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提供重要帮助,同时也将会大大提升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整体水平。

         

         

        ã€”参考文献〕

         

        ã€”1〕詹天庠, ç­‰. å…³äºŽç”Ÿæ´»è´¨é‡è¯„估的指标与方法〔J〕. ä¸­å±±å¤§å­¦å­¦æŠ¥è®ºä¸›ï¼Œ 1997, (6) ï¼› æ½˜ç¥–å…‰. â€œç”Ÿæ´»è´¨é‡â€ç ”究的进展和趋势〔J〕. æµ™æ±Ÿç¤¾ä¼šç§‘学, 1994, (6).

         

        ã€”2〕林南, ç­‰. ç”Ÿæ´»è´¨é‡çš„结构与指标〔J〕. ç¤¾ä¼šå­¦ç ”究, 1987, (6) ï¼› æž—南, ç­‰. ç¤¾ä¼šæŒ‡æ ‡ä¸Žç”Ÿæ´»è´¨é‡ç»“构模型探讨〔J〕. ä¸­å›½ç¤¾ä¼šç§‘学, 1989, (4).

         

        ã€”3〕卢淑华, ç­‰. ç”Ÿæ´»è´¨é‡ä¸»å®¢è§‚指标作用机制研究〔J〕. ä¸­å›½ç¤¾ä¼šç§‘学, 1992, (1) ï¼› é£Žç¬‘天, ç­‰. åŸŽå¸‚居民家庭生活质量: æŒ‡æ ‡åŠå…¶ç»“构〔J〕. ç¤¾ä¼šå­¦ç ”究, 2000, (4).

         

        ã€”4〕〔10〕〔11〕〔14〕冯立天主编. ä¸­å›½äººå£ç”Ÿæ´»è´¨é‡ç ”究〔M〕. åŒ—京. åŒ—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2. 4, 64 - 65, 64- 66, 66.

         

        ã€”5〕林南, ç­‰. 1987.

         

        ã€”6〕卢淑华, ç­‰. 1992.

         

        ã€”7〕〔15〕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 å¿ƒç†å­¦åŠ¨æ€ï¼Œ 2000, (4).

         

        ã€”8〕邢占军. æµ‹é‡å¹¸ç¦ã€”M〕. åŒ—京: äººæ°‘出版社, 2005. 13.

         

        ã€”9〕蒋青. åŸŽé•‡å±…民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J〕. è´¢ç»ç§‘学, 2004, (1).

         

        ã€”12〕赵彦云, ç­‰. ä¸­å›½ç”Ÿæ´»è´¨é‡è¯„价、分析和预测〔J〕. ç®¡ç†ä¸–界, 2006, (3).

         

        ã€”13〕上海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 åŸŽå¸‚居民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ä¸Šæµ·ç»Ÿè®¡ï¼Œ 2002, (12).

         

        ã€”16〕李莹. å¤©æ´¥é’年的主观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 é’年研究, 2003, (3) ï¼› å¼ è•¾. è®¤çŸ¥è‡ªæˆ‘与体验社会---城市青年主观生活质量研究〔J〕. é’年研究, 2006, (4) ï¼› æ®·ç‡•æ•. è¥¿éƒ¨åŸŽå¸‚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J〕. æ­¦æ±‰å¤§å­¦å­¦æŠ¥ï¼Œ 2006, (2).

         

        ã€”17〕邢占军. åŸŽä¹¡å±…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J〕. ç¤¾ä¼šï¼Œ 2006, (1).

         

        ã€”18〕孙凤. æ€§åˆ«ã€èŒä¸šä¸Žä¸»è§‚幸福感〔J〕. ç»æµŽç§‘学, 2007, (1).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1
形势与政策论文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只是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阵地,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贯彻落实了中央的有关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首先,给我们授课的老师滔滔不绝,睿智敏捷的思维,丰富多彩的素材,以及别有风趣的讲演,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位领导所具备的良好素质和出众能力,在这里,我们不仅享受着知识的积淀所带来得无限快乐,更被其无穷的讲演魅力所深深陶醉。我赞美他,是因为他优秀,我们钦佩他,是因为我们年轻,我们用自己年轻、活跃、开放、包含的个性来聆听哲人的教诲,固然会受益匪浅、泽被至深。

我们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史有“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应为“适时务者为俊杰”。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因此,我们应学会认识和把握形势与政策。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树立一个远大理想,做一个成功人士!

关注世界。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为祖国明天的建设添砖加瓦。

最后,我想说,学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课非常必要。因为, 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和大局观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迈进了一大步。

第2篇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与政策选择综述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稳固、规范、高效、健康的财政体系和财政运行机制,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此将理论界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形势展望

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收支测算应包括“九五”最后一年即2000年,和“十五”规划期间。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对2000年的财政收入预测暂不考虑费税改革的体制因素,对政策因素、征管因素以增减持平处理, 经济增长方面按7%考虑,物价方面按3%考虑,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按此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1890亿元,比1999年预算增长10%, 绝对额增加1000多亿元。关于2000年财政支出,按照1999年全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14.0%测算,2000年全国财政支出将达到13350 亿元, 比1999年预算增长10.1%,绝对额增加1200多亿元。2000年支出与1999年同比增幅和增量都有所减少。收支相抵,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为1660亿元,比1999年扩大157亿元。

“十五”时期的预算。收入测算应从几个因素来考虑和处理。

(1)费改税。尽管“十五”期间费改税将使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但解决不了国家可支配财力增加的问题,因为增加的收入大多已有明确的用途,只是管理方式的改变。费改税的意义主要不是直接增加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而是治“乱”,是规范政府分配行为的制度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2)宏观调控所需的财政政策取向。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九五”末期以至“十五”初期在政策运用上不可能成为增税的时机。

(3 )财政体制。1994年新财税体制运行几年来,通过不断的磨合与完善,一个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已初步形成,机制本身保证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

(4)经济增长。 据当前一些机构的研究报告及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我们按照7 %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国家计委物价预测中的3%的价格方案考虑,“十五”的gdp现价增长速度为10%。几项因素中,我们认为直接影响“十五”期间国家可支配财力的数量主要是经济增长,因此收入测算中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参数。据此,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将达到19150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可支配财力1400 多亿元。支出的考虑主要从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来分析。“十五”期间是否需要继续扩张支出规模,主要取决于中期经济形势的发展,关键在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动趋向和近两年来采取的扩张政策刺激国内需求的效果。从经济周期的调控运行来看,财政政策从扩张到收缩都应有过渡,需要保持相应的连贯性,不可也不应该大起大落。因此不管形势如何发展,财政支出的压力是很大的。主要反映在社会保障补助(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补助、贫困人口生活补助等等)的增加,扩大内需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后续资金压力,以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各种社会成本等,都需要财政增加支出。

另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我国财政将面临以下几个影响因素。

1.“九五”时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提高,2000 年估计能够继续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上。但“九五”时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很重要的在于一些临时性、政策性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在“十五”时期将很难继续发挥作用。“十五”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将主要依赖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

2.当前我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增长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长期以来影响我国财政收入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3.从预算内财政收入支出的角度看,经济的宏观税负(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很低,1998年也只有12.4%。 而从整个政府分配活动看,把预算外、制度外等政府活动赖以维持的资金来源考虑在内,经济维持整个政府运转的负担估计占gdp的比重在25%以上。所以, 从全口径的政府收入角度看,经济的税负并不算低。“十五”面临的困境是:如果在不能减少经济中不规范的政府分配活动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必然将加重整个经济的负担水平;如果仅仅把预算外、制度外转化为预算内进行管理,又不得不维持这部分资金原有的支出格局,并不能增加财政可直接支配的财力,从而也就不能有效缓解财政当前的收入困难。

4.1998年和1999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实行增加国债发行、扩张政府需求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看,在“九五”末期和“十五”初期,继续实行相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仍然难以避免。普遍的看法认为,我国经济需要比较长的结构调整时间。根据世界银行有关专家的分析,在这个期间里,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下降到4.5 %左右,这个速度显然是我国社会现状所难以接受的。因此,财政政策面临着技术扩张的压力。

5.造成财政政策自我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可调控财力严重短缺。初步测算,考虑物价因素,如保证法定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十五”时期仅支农、科教文卫支出、价格补偿等因素即可占去财政每年新增财力的50%左右。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大量下岗职工的生活保障问题、粮食收购等资金需要,财政(尤其是中央财政)的可调控财力极为有限,“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中央财政无疑将要面对更加严峻的考验。

6.在我国财政调控经济手段缺乏的情况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最终体现为财政赤字和国债的增加,但财政赤字的扩大和国债规模的增加,也相应增大了财政的风险。很显然,不论从财政赤字还是国债角度看,联系到我国脆弱的财政基础,财政风险都不是一个让人可以放心的问题。

还有学者认为:对“十五”时期我国国债规模的预测主要基于“九五”时期经济运行情况,特别是与1999年国民经济计划指标紧密相关。“十五”时期各主要指标预测是:gdp计划增长7%,各年分别为106480亿元、117130亿元、128840亿元、141720亿元和155900亿元;中央财政收支保持1999年增幅不变,利率以应到期国债实际利率计算,各年中央财政赤字分别为1810亿元、1990亿元、2190亿元、2410亿元和2650亿元,合计将达11000亿元,超过“九五”时期一倍左右。 根据“十五”时期的中央财政赤字和内债、外债的还本付息情况,各年国债发行额将为:4100亿元、3800亿元、3800亿元、3500亿元和3500亿元, 累计近19000亿元,比“九五”时期新增3800亿元。依此计算,“十五”时期的不含利息支出和包括利息支出的中央财政赤字率,以及中央财政债务负担率仍都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内。如果依此指标,我国“十五”期间仍存在一定的发债空间。

再有学者认为:21世纪初期尤其是“十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将表现出以下若干基本走势。

1.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受到需求制约。我国需求不足,除了出口大幅度波动的冲击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最终消费率下降,以及消费需求不足对投放扩大的影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近几年的最终消费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储蓄率较高而消费率较低的亚洲国家,原因是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与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大概低20个百分点左右);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率按人口比重计算却不低于其它国家,问题在于农村消费水平太低,影响了整个居民的消费率。从现在到“十五”期间,我国国内需求结构失衡从而需求不足的局面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张基本上依赖于农村居民消费扩张期的到来。

2.经济增长质量将逐步得到改善。“十五”期间,国有经济的制度变革和战略调整将较大幅度推进,这会带动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上升,同时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较快发展,使竞争机制更趋于合理和有效,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程,加上市场需求相对不足的约束,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经济增长质量得到逐步改善。估计“十五”期间增长方式转变和增长质量提高最为明显的领域将是消费品工业部门。

3.产业结构调整将迈出较大步伐。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一个是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明显加深,另一个是工业结构的升级非常缓慢。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在“十五”期间我们不能不花大力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4.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重要的新时期。加入wto, 受到冲击较大的产业将是农业、重制造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而大多数消费品工业则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竞争能力。即使中国在近期不加入wto,21世纪初期也必然要实行进一步开放的政策, 在关税降低和外商投资条件方面都会迈出较大的步伐,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商品进口冲击和国际大跨国公司进入的冲击,面对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也会有更多的国内企业去迎接新的国际挑战,扩大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因此,“十五”期间我国在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中既可以进一步利用扩大开放的有利条件,又需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尽快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第2个回答  2009-01-23
1978年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从此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飞跃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三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伴随着我国的前进步伐和节奏,北安市人民法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

北安市人民法院,是一个位于黑龙江北部地区的基层法院。1978年以来,我院沐浴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法官队伍不断壮大

据史料记载, 1979年该院共有37人,其中审判人员15人。在15名审判人员中,大学文化、大专文化、中专文化和高中文化各1人,初中以下文化11人,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到了73.3%。

三十年后的今天,北安法院现有干警104人,其中法官65人。与三十年前相比,干警人数增加了近三倍,法官人数增加了四倍。队伍的壮大,不仅仅是人数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干警素质显著提高。仅就文化水平而言,现有的法官大专以上文化为100%,本科以上文化为98%。

不仅如此,北安法院近年来不断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努力提高干警的政治业务素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司法决策能力。二是加强干警培训,注重抓好干警的政治思想教育,强化干警的业务水平和技能,通过选派干警参加最高法院和省、市法院的有关培训,涌现出了一批办案能手、调解能手和先进个人。

二、法官职业化纵深推进

在过去,法官谈不上什么职业化,法院进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法官职业化问题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5年7月1日,法官法的颁布实施,不仅使我国法官的称谓正式化、法律化,而且明确规定: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法官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为法官的职业化奠定了法律基础,使法官这个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和发展。北安法院的法官职业化建设也由此起步,深入推进。根据法官法的规定,提高了进人的门槛,学历提高到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的要求,并实行“凡进必考”,自1985年开始,北安法院共进入36人,均是通过公开的考试进入的,有些已经成为各庭、科室的主要负责人,有些则正逐渐成为法院的中坚力量。

2001年10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进一步明确了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内涵。北安法院从保障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持司法廉洁、遵守司法礼仪、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业外活动等方面法,对法官提出了新的要求。

法官职业化建设除了内在的要求外,还有一些外化形式,如改革服装和法官在庭审中使用法槌等。1984年前,审判人员没有统一服装。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便于法官执行职务,1984年5月,北安法院审判人员配发了全国统一的审判制服。法官在执行职务时,头顶国徽(大沿帽上挂有国徽)、肩扛天平(制服的肩部有天平徽章)。十多年后,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制服进行改革,设计制作了2000式法官制服。北安法院的法官于2001年统一换发2000式法官制服。法官们在执行职务时着统一的西服,并在胸前佩戴天平徽章(法徽)。2000式法官制服,一改过去大沿帽制服军警化的氛围,更能体现法官职业的特点,更能适合审判工作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国务院、人事部、财政部的规定,从2007年7月1日起,北安法院的法官们享受到了专门的审判津贴,从待遇上也体现出了法官职业的特色。

三、司法理念日益更新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北安法院的司法理念与时俱进,日益更新。法官们司法理念的更新,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分不开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除了《宪法》和几种组织法(这些法律大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制订的)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法律。那个时候法院办案,主要依据当时的政策。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摆上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除了修订《宪法》外,《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基本法律也相继出台,北安法院在贯彻执行这些法律中,更新理念,大胆实践,成效显著。

在民事审判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基本上都是奉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当事人一张嘴,法官跑断腿”,是对这种诉讼模式的形象描述。在调查、收集证据上,由法官大包大揽,既要在庭前调查收集证据,又要在庭审中宣读出示自己收集的证据,很难体现法官的中立角色。九十年代初,因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实施,带来了民事审判的改革,重点推行诉讼证据制度,坚持“谁主张,谁举证”,以当事人举证为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证据为辅,变大包大揽的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相结合的诉讼模式,既减轻了法官疲于调查取证的过重负担,又加强了当事人的诉讼责任和证据意识,更适合民事诉讼的特点和要求。跨入新的世纪,北安法院按照“和谐司法”的新理念,对案件的审理做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每个案件的承办法官都自觉地把调解作为首选的结案方式,通过对当事人进行德治和法制教育,做过细的思想工作,使案件调解结案,不断提升案件的调解率:2008年1-9月,北安法院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率超过了80%。

在刑事审判方面,最值得关注的理念更新,就是由“有罪推定”变为“无罪推定”。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理念转变。1997年前,刑事审判沿袭“有罪推定”的司法理念,被告人一旦被指控犯罪,如果被告人自己不能提出证据足以证明自己无罪的话,那么被指控的罪名就成立,定罪量刑在所难免。从1997年起实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和刑法,新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对“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些规定所体现的就是“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的法律精神和司法理念。按照这种理念,如果审判中不能充分证明被告人有罪,就应当推定其无罪。按照这些法律精神和司法理念,北安法院在刑事审判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了司法保障人权的独特作用。

在行政审判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从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开创了历史上“民告官”的先河。北安法院在贯彻执行《行政诉讼法》上,转变观念,加强宣传,消除百姓对“民告官”的畏惧心理。同时,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做到有诉必理,该立案的及时立案,该审判的依法审判,既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又维护行政机关合法行政行为的权威,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四、审判工作飞跃发展

三十年来,北安法院的审判工作飞跃发展。1979年全院审理各类案件109件,2007年全院审理各类案件2221件,上升了18倍。2008年1-9月,全院已审理各类案件2190件,由此可见,审判工作发展之快,令人惊叹!

从案件的类型看,改革开放之初,受理的案件仅有刑事和民事两大类。案件数量少,类型也比较单一。1979年,北安法院审理的62件民事案件,仅涉及四个小类,即:婚姻纠纷、房屋纠纷、继承纠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事案件的种类越来越多。为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1981年设立了经济审判庭,专门审理借款合同、承包合同等经济纠纷案件。2001年12月,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法院改革的要求,撤销经济审判庭,建立大民事审判格局,将原来的经济纠纷案件纳入民事审判范畴,统称为民商事案件。近年来,北安法院受理的民商事案件种类繁多,仅二、三级案由就有60多种。改革开放以来,刑事审判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安法院针对新时期刑事犯罪的新特点、新情况,结合本县社会治安的实际,依法从重从快严厉审判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案件,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行政审判的受案范围也非常广泛,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司法审查的对象。

除几大审判外,执行工作从无到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基本上不存在执行问题,后来即使有个别案件需要执行,也是审执合一,即各庭审结的案件分别由各庭执行。1990年9月,北安法院成立执行庭后,不断加大执行力度,尤其是近年来,通过强化查封、冻结、划拨、扣押、搜查、拘留、限制高消费,以及新闻舆论曝光等强制执行措施,确保有执行能力、有可供执行财产的案件,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执行。同时,北安法院作为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联系法院,对省法院指定执行的大案,敢于冲破重重阻碍圆满执结。

近年来,北安法院相继被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表彰为“人民满意法院”、北安市级精神文明单位、黑河市精神文明单位、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单位、黑龙江省精神文明单位标兵。

六、司法装备极大改善

1978年前,北安法院在司法装备上可谓“一穷二白”,办公办案条件非常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部分庭室开始配备自行车, 1997年,法院审判综合楼竣工,办公办案条件得到初步改善,结束了“审判无场所,办公挤一处”的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北安法院的办公办案条件进一步改善。一是交通工具换代升级:原来的自行车早已销声匿迹,送达、调查取证等均有汽车代步。二是办公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不仅行政办公配备有较好的微机、激光打印机、激光复印机、激光传真机和一体印刷机,而且各庭室安装了电话、配备了电脑,部分庭室还配有照相机、摄像机,为提高办公办案的质量和效率创造了条件。

北安法院的巨大变化,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无庸置疑,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北安法院的发展变化;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北安法院的今天!我们坚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北安法院的明天将更加美好!象征法院惩恶扬善、公正司法的天平,将更加闪亮!

参考资料: 

第3个回答  2009-01-11
(1)综合国力大大增强。1980年~1996 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多,平均每年增长约10.1%,粮食、棉花、煤炭、钢铁等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各国之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

(2)产业结构得到很大改善。 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短缺”现象基本消除,能源、交通、通讯、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瓶颈”制约得到缓解,一、二、三次产业发展比例协调。

(3)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据我所课题组的测算,1978年~1995年,生产率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已由改革前的负值上升到占39.85%, 仅次于资本投入增长的贡献(46.84%),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初步形成。 市场开始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得到加强与改善,各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金融、劳力、技术、信息等市场正在发展与完善,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形成。

(5)对外开放日益广泛深入。199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899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7.6倍,从1978年的世界第32位跃升到第11 位,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就:
科技 曙光2000大型计算机 神舟六号 “嫦娥一号”
外交 97年香港回归 99年澳门回归 加入wto
教育 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体育 承办1990年亚运会 承办2008奥运会 雅典奥运会中国获32枚金牌居世界第三
经济 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 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
人民生活 物质丰富 交通明显改善私家车占有一定的比例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文化艺术 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 影视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涌现出一批艺术作品
第4个回答  2009-01-11
改革开放30年变化论文

在风风雨雨的走过30年后,我国的会计已经慢慢从襁褓中长大,制度的规范,服务的人性化,更加精确的方式以及完善的行为准则,都可以看出所有相关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

而在我所面临的银行会计领域,则更需要努力的去学习和了解,银行会计业务是银行融资的基础,营销服务的窗口,金融、经济政策制定依据的主要信息来源,银行领导层决策的依据。它的业务囊括了本外币的单位存贷款的核算、个人储蓄存款、外汇买卖、中间业务营销、银行结算、个人的相关贷款等。目前的状况是,一家银行,本外币两套科目、两套会计核算规章制度、两套计算机操作系统(有的银行可能存在本外币储蓄、对公四套操作系统)。人民币业务系统普遍优于外汇业务系统,经济发达地区比边远落后地区一体化程度高。从金融创新角度看:人民币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而国内银行外汇业务主要停留 在传统业务上。大多数银行内部稽审人员对外汇业务的核算、规章及其操作系统生疏,对外汇会计的审计也停留在表面。银行本外币会计的分离已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发展。

当然,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上面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增长,信息系统落后,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欠缺,成本费用观念淡薄,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备。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却严重滞后,因此,为了进一步使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国际化市场,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已刻不容缓。

现今会计人才以及会计精算人才的不饱和,使的会计人才的缺口增大,这就更加加重了现有会计人员的责任感。而现今银行的股份制,也表示着整个未来的市场经济走向。因此,二十一世纪的会计应研究下列问题:一点是市场战略对银行产生的影响。顾客是质量概念的核心,关注顾客就是关注市场及市场战略,为顾客创造价值是现代银行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给顾客留下良好的印象;另一方面通过降低顾客成本,提高顾客收益。与其相关的指标有市场份额、顾客留住率、顾客获得享、顾客满意度等。另外一点是关于质量成本。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能否扩展产品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质量, 不仅可以出强竞争能力,而且可以增加顾客对高质量、低成本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商业银行会计业务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复杂化,原有建立在手工操作基础上的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此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电话银行,客户终端,网上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等先进的银行服务方式,对银行会计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作为一个普通的银行会计工作者,我需要加强自身对此工作的风险防范意识,培养好我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完成一切应该去完成的会计工作,提高我的会计水平以及及时补充新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做的更好。在风风雨雨的走过30年后,我国的会计已经慢慢从襁褓中长大,制度的规范,服务的人性化,更加精确的方式以及完善的行为准则,都可以看出所有相关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
第5个回答  2009-01-12
您好!我是一名硕士研究生。具体咱们来QQ聊:228765163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