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和为心规,以规成方圆?

如题所述

行军之道贵在人和不在争功,贵在实际效果不在虚名。凡想成大事的人就不应计较小节,要善于发再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规矩是为了让人变得更好而存在的。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人,曾国藩作为长子,对待兄弟竭力爱护,但不是姑息纵容。他常说:‘‘兄弟和,虽穷亡民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所以他无论在京做官,还是在兵营之中,总是百忙中抽空写信教导诸弟做人,督促他们的学业。他说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也许是受了哥哥的影响,曾国藩兄弟五人有四人上了战场。曾国华战死三河镇,曾国葆病殁天京围,而曾国藩、曾国荃成就最大。曾国荃既勇敢又轻狂,所以曾国藩既为他高兴又为他担心。为了避免猜忌,他教导弟弟,想下塘就要先懂得如何上岸。曾国藩一度要自愿牺牲,退出仕途,以成全曾国荃的发展。另一个弟弟曾国潢则长期操持家事,解除兄弟们从军从政的后顾之忧。

曾氏亲人之间坦诚相待,相互帮助。曾国荃给曾国藩提过意见,说他表情太产肃,常给人下不了台,在兄弟骨肉问也不能营造活泼的气氛,曾国藩虚心听取了他的意见。

曾国藩教育儿子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居家持勤持俭戒奢戒傲。

曾国藩“身教重于言教”,常从自己的亲身体会出发,指出儿子在学习中的进步和不足,收效显著。

曾国藩说过:“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而曾家却成为特例:曾国藩封侯拜相,两个儿子中,曾纪泽成为清末颇有影响的外交家,曾纪鸿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是清末著名数学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辈出,成为一常盛的百年家族。一个集体或团队齐心合力之“和”是其成功的基本。因为集体一旦形成凝固的利益关系,就会痛痒相关,荣辱与共了。

其实,不光是治家,在治军创业方面,和睦的心规也很重要。胡林翼作为湘军集团第一位出任督抚的人,一直不肯替代曾国藩湘军集团精神领袖的位置,而是处处支援、帮衬曾国藩成就大业。他所辖的湖北成为曾国藩的军粮库,是湘军崛起的基础。

李鸿章可以说是曾国藩的首席大弟子。李鸿章随曾国藩当幕宾期间,“受化于无形”,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学问。祁门事件,李鸿章忠谏不成,脱离曾国藩赋闲,却不肯他往求职,可见李对曾的依恋。曾国藩致书重召李入幕。

后来曾国藩又直接命李鸿章仿湘军建立准军,奔赴上海战场,不厌其烦地传授李鸿章处理人际关系和与洋人打交道的箴言。李鸿章在上海对曾国藩的命令奉行惟谨,尽量揣摩,依曾的意思去办。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裁湘留淮,就是信任李鸿章的忠诚可以倚重。但随着李鸿章羽翼丰满,在剿捻斗争中主要依靠淮军作战的曾国藩不断受到干扰。但是两人始终以“和”字为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小的不快便渐渐褪去。李鸿章推曾国藩为中流砥柱,曾国藩则回敬:“来示谓中外倚鄙人为砥柱,仆实视淮军、阁下为转移。淮军利,阁下安,仆则砥柱也。淮军钝,阁下危,则仆累卵也。”两人相为倚柱,和好如初。

曾国藩最重人和。他认为行军之道贵在人和不在争功,贵在实际效果不在虚名。凡想成大事的人就不应计较小节,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加以学习。古代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这样。

汉光武帝刘秀在称帝前一度隶属于刘玄。刘玄因嫉妒谋杀了战功赫赫的刘秀的哥哥刘碹。刘秀悲痛之后,考虑到王莽未除,一旦与刘玄决裂,必定兵力分散,给人可乘之机。因而强忍悲痛,亲赴宛城向刘玄谢罪。刘玄自感羞愧,只好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刘秀因此而得以生存,兵力迅速发展,终至推翻王莽,恢复汉室,一统天下。

唐代中兴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原来同在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帐下任牙门都将,但二人长期存在意见分歧,水火不相容。后来郭子仪升任节度使,李光弼害怕他公报私仇,欲串兵逃走。正犹豫间,安史之乱爆发。身为大将,此时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候,李光弼找到郭子仪,说:“我们共事一君却形同仇敌,如今你权在握,要死要活,你看着办!”不料郭子仪倒地便拜:“国难当头,我们怎么能考虑私仇呢?应以江山社稷为重啊!”以后的日子里,二人携手共击叛军,立下不朽功业。

同样,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曾国藩所带领的湘军在军事上处在极其危难的时刻,而皖南、鄂东一带地广人稀,当时曾国藩部下7万人,每月须粮三四百万斤。就在此时江西巡抚沈葆桢为确保江西本省的军队粮饷,截留了供应曾国藩雨花台大营的江西漕折银5万两。曾国藩“以江西诸事掣肘,闷损不堪”,“僚属不和顺,恩怨愤懑。”尽管如此,他写信给沈葆桢时还是极尽委婉商量的语气。在日记中曾国藩还自我检讨,在这样大乱之世,像沈这样的举动算不上十分傲慢无礼,自己不该记恨,还是要以和为上。

李元度与沈葆桢是至交,一次李元度推荐自己的一个族侄到沈葆桢处求职。沈葆桢招待他几日,发现不堪选用,就把他召来,问他家有几人,每年要多少银两便可生活,他回答说只百金足矣。沈葆桢当即拿出干两银子劝他回去,硬是没有分派差事。沈葆桢这样处理,即未伤友情,又坚持了原则,这就称为“为和而和”。

“和”不是凑合。不能为了和而放弃原则。既然选择了“和”就要放下心结,心口一致才行,否则不会成事。所以说:万事以和为贵。生气之前应该多想一想这句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