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郭沫若 观后感 200字

急急急!!!明天要交地!
只要200字!!!!!!!

1.屈原是楚国贵族中的杰出人才。精通历史、文学与神话,洞悉各国形势和治世之道;人聪明,口才好。司马迁《史记》说他是“博闻强志”,“娴于辞令”。 20多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左徒比楚国的令尹只低一级,他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王很信任他,还让他草拟法令,又让他出使齐国,联合齐国反抗秦国。足看见屈原是一个很有才可以的人,但他的改革精神和办法,却招来了楚国贵族大臣们的反对和嫉妒。反对者的代表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这批人目光短浅,妒贤害可以,只想维护自己的贵族特权,却把国家的长远利益置之脑后。可是他们的权势很大,整天围在楚怀王身边,左右怀王的言行。昏愦的楚怀王,听信了谗言,渐渐疏远了屈原。

于是,就有了屈原投江的一幕。

好死不如赖活,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两种态度都没有错的,不过现在看来更多的还是政职斥义上的影响大一些,但也不可以仅仅就当这是一场政治秀。 死了名垂千古,不死就算他写出了离骚还是无用文人一个,往身后来看,死的却也值得。 还有个难题,就是既然战国七雄都是属于华夏中国,那后世效忠哪个国家不都一样吗。 回来看看屈原离骚之所以成为后世的榜样,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爱国投江的影响使人们衍生的了解。

2.综观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变化,但郭主要以诗名世,是诗人、文人,并非政治家。他留给人们的也主要是诗。所以评价这样一位人物,应着眼于其诗,特别是《女神》等早期诗作。后期郭沫若最为人诟病的是表现太趋时,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趋时”仍可说主要是文人表现,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况且郭毕竟是一个曾经非常真实过的人,那是一种比较彻底正视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实,一种令传统的沉闷心态难于忍受的真实,这就很难能可贵了。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文学产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诚的抒情,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文学的这两方面都还太少。正因为这样,我们应以宽容和知人论世的态度去评说郭沫若其人其诗,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遗产,而不是苛求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3-22
郭沫若(1892~1978)

个人简介

原名郭开贞,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诗集《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
第2个回答  2009-03-10
你们这些学生,自己写不出来,就请别人?
自己宁可不写,也不要抄别人的。
有的时候,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第3个回答  2009-03-10
尽是华丽辞藻堆砌,全无深刻内涵其中
第4个回答  2009-03-10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总有一种悲叹,一个真真的跋涉者,一个真真坚持自己理想与情操的人,它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
一个人的精神,一个人的人的意志无不在诠释着他对人生的理解,他对生命的看法。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走过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都理解不了古人。
读《屈原列传》的时候,吸引和震撼我的已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悲哀。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挫折,战胜自我,把每次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的辉煌。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