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说康乾盛世是落日前的余晖?2.康熙,彼得一世,路易十四的比较

如题所述

被我们称作“康乾盛世”的时候,经济也曾繁荣一时,但是没有科学和工业作后劲,犹如落日前的余晖。西方人在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下,社会日新月异,如初升的太阳,终于击败暮气沉沉的清王朝。

大清王朝建国之始就搞“文字狱”,顺治18年中2起,康熙61年中也是2起,雍正13年中上升到4起,到了乾隆在位,60年中共有74次文字狱(此据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第五卷第三章列表统计,实际不止此数)。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文化氛围里,发生在扬州府的文字狱有乾隆四十二年“徐述夔《一柱楼诗集》案”,四十四年“李驎《虬峰集》案”,四十五年“王仲儒《西斋集》案”。

以“《一柱楼诗集》案”为例,徐述夔在他的《鹤立鸡群》诗中只因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句,于是犯忌,使之成为清代最残酷的文字狱之一。据叶文瀚《无咎誉斋文集》(扬州市图书馆有此书)记载:

吾闻查办命下之日,徐氏迁徙一空,诡托他姓以谋自全,里中无一徐姓者。又闻,阿侍卫未至时,夜深里巷中火光炎炎烛天,盖藏书家聚其所有付之一炬也。此后数十年中,父诏兄勉,斥文字为不祥物,制艺(指八股文)外,无许涉猎。

这样恐怖,是进步的社会吗?

“康乾盛世”曾经一度经济繁荣,殊不知经济是时代的,文化是长远的。经济决定国家的今天,文化决定国家的明天。一个国家只有好的经济,没有好的文化是很危险的,当年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经济是很发达的,但是全国信仰的是法西斯文化,结果给全欧洲带来灾难,也给自己带来灾难;当年日本经济也很发达,但是他们信仰的是武士道精神(文化),结果给全亚洲带来灾难,也给自己带来灾难。由此可见,清军入关之日起,就注定200年后的中华子孙要积贫积弱,要忍辱蒙耻。
萨达说:“存在就是合理。”一个政权从产生到存在必定有它的合理处和优越性。就总体而言,明清两朝那一个进步,那一个落后,我作以上的一孔之言,当与不当尚望指教。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

在17、18世纪交替的年代,中国和俄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两个名彪史册的皇帝。一个是中国的康熙,一个是俄国的彼得。这两个人具有极为相似之处。然而,两人对后世的影响却大相径庭。

同为少年登基

康熙皇帝生于1654年,7岁时,在孝庄皇太后主持下,登上皇位,14岁时利用亲自组建的善扑营少年侍卫铲除了位高权重、野心勃勃、专横跋扈的鳌拜,得以亲政,但未杀鳌拜。彼得比康熙小18岁,10岁那年与同父异母兄弟一起被拥立为沙皇,也是经过7年,在17岁那年统领由他组建的“少年团”摆脱了女大公索菲娅摄政的挟持,把这位凶残的女大公关进了修道院,才真正行使皇权。

同样博学勤政

“少年天子”康熙执政后,充分施展了他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果断坚韧的人格力量,运筹帷幄、力平三藩,其政治智慧充分表现于成功收复台湾和治理台湾上。而其军事才能在他三次率军亲征,消灭噶尔丹时表露无遗,有时为追杀敌军,一连三天不下马,其骁勇与顽强绝非常人可比。有趣的是,彼得执政之后,也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军事行动。为争得出海口,征战土耳其28年,在战争中信心百倍、身先士卒。

康熙十分勤政,对送来的奏折是有奏必签。右手患病拿不住笔,左手也要执笔批签。他不但精通经史子集,而且懂得西方天文学、数学、药学,艺术也能鉴赏。康熙不仅大兴科举,还另辟蹊径,开设“博学鸿词科”和“南书房”,广揽天下贤能。彼得对实用技术有着疯狂的热情,办公室里有木匠、石匠、铁匠的全套工具,一生精通12种手艺,甚至化装成一名留学生,到荷兰和英国去学习造船技术、船舶设计和数学理论。为了破除贵族世袭制,彼得亲手制定了14级的官职等级表,规定了每一级的知识、能力、贡献的标准。这使儿时的猪馆雅古任斯基当上了总检察长,卖过肉饼作过马夫的缅什科夫成了陆军元帅。

发展模式迥异

尽管康熙与彼得有着如此之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因为他们有意或无意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模式,中俄两国在其后的一百年中,却出现了迥异的巨变。可以说,彼得大帝是俄国旭日东升前的曙光,而康熙大帝虽创出一个康乾盛世,却终究是落日前的辉煌!

康熙前期的政策是明智的,轻徭薄赋、“恤商”、允许私人开矿、废止禁海令,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康熙没有也不可能丝毫触动旧有生产关系和国家体制,这位明君依旧是个封建之君。就在废止禁海令32年之后,他又重新下达了禁海令,一度开启的帝国大门,又被他轰然关上,关上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与康熙截然不同,彼得有一个极为明确的目标,就是要使古老落后愚昧的俄罗斯与先进发达的世界连接起来,与蓬勃兴起的欧洲工商业沟通血脉。他大力发展工商业,奖励出口,废除臃肿庞大的衙门,组建了技术学校,规定贵族子弟必须学会数学和一门外语,否则不得结婚,也不得保留贵族身份,建起了现代意义上的印刷所、图书馆、剧院、博物馆,创办了规模庞大的科学院。
彼得性格粗犷,甚至凶残无情,他处死了反对改革的“太子帮”头头、自己的亲生儿子阿列克塞。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康熙的性格却是刚柔相济、经书礼仪,雍容大方,但到晚年,其宽仁思想却发展到迂腐程度,以至出现了吏治松弛、百政俱废、官场腐败的危险迹象。
保守的上层建筑必然维护其落后的经济基础。鸦片战争前清代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的成长几乎停滞,生产力低下,经济结构不合理,以至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均难奏效,积贫积弱终成定局,与“一朝典章制度多出其手”的康熙帝继承重本抑末的传统决策是分不开的。
康熙对清初正在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不是扶持而是严加限制。例如对丝织业机户的织机数量⑨、工匠人数、工资定额⑩,冶铁业场主的采矿地点、炉数、产量、价格、运销地点等等都有严格规定(11);并课以高额税金(12)。采铜业的产品一度只许以成本价卖给官府,再由官府售卖(13)。还在佣工中另外实行一种保甲制,他们“日则做工,夜则关闭在坊”(14),象囚犯一样没有人身自由。国内关卡林立,肆意刻剥商人。官府还勾结行会以各种条规罚款来限制竞争,防止生产规模和经营网点的发展失控。
在对外贸易上,清代以闭关锁国著称。平台湾后,海禁稍有放宽,但外贸仍只许在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处进行,须经由官商开设的公行,并限制进出口商品数量及种类(进口的更少)。康乾时外贸规模之小可以从下面两点看出。两宋类似三国鼎立,而其外贸港口却比大一统的康熙时多,达六七处。南宋高宗时,市舶司岁入达二百万两,按什一税计(15),年外贸总值当在二千万两左右;而五百年后“大清”康乾时,年外贸总值也从未超过此数(16)。种种限制使诞生时间并不比欧洲晚多少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萌来萌去总是长不大。
康熙和路易十四:
相比之下,与康熙同时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明智得多。路易十四即位初,法国工商业远远落后于英国、荷兰。为了加强竞争力,路易十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降低商品税率,取消国内部分关卡,对新办手工工场提供国家津贴,鼓励对外贸易,支持造船工业,国家资助建立许多大外贸公司,努力扩大本国在海外的势力和影响,使法国经济中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很快取得与英国抗衡的地位,为后来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完全确立打下了基础。
由于康熙朝拒绝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生长,在别人大步前进时中国却从此背上了封建落后的农业国的重枷,尽管清末勉为其难地兴办与鼓励近代工商业,但落伍已久,列强争夺目标已对准中国。良机既逝,再难发展。至于旧史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封建制度垂死前的回光反照。那种“繁荣”是表面的、虚假的、病态的,其实已经腐朽。一任土地兼并剧烈(康熙中期就已开始)、租税沉重(比明前期都重)、吏治腐败(乾隆时贪赃二万两才处死)而毫无能为,这与文景、贞观、开元之世哪能相提并论!《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揭露封建社会的名著均成书于康乾之世,决非偶然;恰好说明那个时期并非盛世,而是衰世。何况落后者的财富迟早也是别人的。从印加帝国到莫卧儿王朝,世界史不乏其例。中国人民更为这百余年的末代“盛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百余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历史对因循失机者的惩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6
康乾'盛世'其实是清建奴王杜撰出来的,就是通过修四库全书粉饰满清。其实,不管从纵向还是横向看,清朝都是经济,军事,政治全面倒退的朝代。清朝建奴王之所以大多勤政,那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主体不是满人,是汉人,建奴王防民如同防贼,自然要要时时关注,认真看管,所以,清朝最是独裁专制,建奴王说一不二,汉人在满人眼里便是奴才。康熙,雍正等的勤政只是为了维护异族的集权专制,对中国有害而无益。
第2个回答  2009-03-16
1.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康乾盛世则是这最后一个王朝的唯一盛世
如果把盛世比作太阳的光芒,那康乾盛世不正是最后的,落日(封建王朝覆灭)前的余晖吗
2.国籍、时代不同
在我印象里,路易十四好像是个昏君,曾嫉妒丞相的府第而废相,不惜重金及劳动力建造了著名的凡尔赛宫
康熙和彼得一世都是贤主,都是小时即位,而且从强大的政治对手鳌拜和索菲亚公主手里夺权
只不过康熙的皇位是孝庄给的,但彼得一世是自己争的
第3个回答  2020-06-08
一开始是旧贵族们支持
后来打胜仗了多了
彼得也关注了
并支持了
书信来往应该有过
因为那时候航海技术已经很发达
发现美洲的早就开始侵略活动了
环球航行的也早就结束了形成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