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鼎"外形特点

"鼎"是古代煮东西的器物,最显著的外形特征是

鼎由足、腹、耳、盖等部分组成。一般圆鼎为三足,方鼎为四足,但也存在四足的圆鼎。鼎一般无耳或有两耳,根据耳的位置立于腹壁上方,还是附于腹壁侧面,又可分为立耳和附耳。部分鼎还带有鼎盖,鼎盖上一般带有盖钮。

鼎腹部一般带有精美的纹饰,足部、耳部和鼎盖也有饰有纹饰的。鼎上常见纹饰有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扩展资料: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煮食器,材质以青铜或陶为主。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使用陶鼎,到金石并用时代,青铜鼎开始出现,经过夏商两代的发展,青铜鼎的使用在周代达到鼎盛。青铜鼎是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器形之一。

除了作为食器,也有鼎是被用作承放食物或佐料的盛器,祭祀神明和祖先的礼器,陪葬的明器,甚至还有的被用作刑具。周代之后,随着铁器和灶台的普及,鼎逐渐被其他器形所取代。

宋朝以后,随着金石学的兴起,又有一些鼎作为装饰品出现,除仿古的铜鼎,还有一些是金银器、玉器或者瓷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4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三足或四足,两耳,通常刻有精细的纹饰。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因用于煮给神的牺牲,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君主、大臣等权力的象征。

*司母戊鼎

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外观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大克鼎

又名克鼎或膳夫克鼎,中国西周晚期著名青铜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1]

外观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3-17
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第3个回答  2008-03-15
首先要说的是它不是用来煮东西的器物,它一般是用来祭祀用的,特点是,有三脚的,有四脚的,一般都是长方形,有两个把柄,一般都是用青铜做的,不好意思我就知道这么一点。
第4个回答  2018-05-18
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三足或四足,两耳,通常刻有精细的纹饰。鼎最初是一种炊具,后来因用于煮给神的牺牲,而上升为礼器,成为国家君主、大臣等权力的象征。

*司母戊鼎

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外观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大克鼎

又名克鼎或膳夫克鼎,中国西周晚期著名青铜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该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1]

外观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公斤,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之蹄足的重要例证。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