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辞为为怎么解释?谢谢

如题所述

为(wéi):语气助词。何辞为:还告辞什么。

出自西汉司马迁《鸿门宴》,原文选段: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

译文:

刘邦出去后,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需躲避小责备。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还辞别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文章主题:

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9

何辞为的“为”意思是:语气词,相当于“呢”、“呀”,整个释义是向项羽告辞什么呢?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樊哙对刘邦说的话。当时,刘邦想要逃走,但又觉得没有向项羽告辞不妥。正在两难之中,刘邦的警卫员樊哙就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叫刘邦果断地立即逃走。

“何辞为”:“辞”,告辞,动词。“何”,什么,疑问代词。“为”,语气词,相当于“呀”。 // “何辞”,就是“辞何”(告辞什么)。古文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提到动词的前面,所以“辞何”要说成“何辞”。

扩展资料

1、背景资料

文章出自被鲁迅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汉朝司马迁,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黄帝,下至汉武帝狩元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对后世影响巨大。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是其中的名篇。它讲述了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的场面之一,也是刘楚争霸的缩影,通过语言描述表现人物形象,借助矛盾刻画人物形象,将历史事件跃然纸上,大气磅礴,动人心魄

2、倒装句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参考资料来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3
这是个虚词,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何辞为”,出于《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樊哙对刘邦说的话。当时,刘邦想要逃走,但又觉得没有向项羽告辞不妥。正在两难之中,刘邦的警卫员樊哙就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叫刘邦果断地立即逃走。

“何辞为”:“辞”,告辞,动词。“何”,什么,疑问代词。“为”,语气词,相当于“呀”。 // “何辞”,就是“辞何”(告辞什么)。古文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提到动词的前面,所以“辞何”要说成“何辞”。

“何辞为”,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向项羽)告辞什么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2-06
还告辞什么呢
何:什么
为:句末语气词,呢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