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和宰相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宰相制是一种制度,宰相和丞相都是官职的名称。
一般在提到宰相的时候,根据语境,可以自然的分辨出是说官职还是制度。

作为辅助君王的最高级别的臣子,无论是宰相还是丞相都是一样的。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是统称为相的。
秦朝的时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这个官职被称为丞相。
汉朝也是丞相,但是丞相中地位更高的会被称为相国(在同一个时间点上只有一个丞相)。

宰相制在东汉的时候被改为三公制,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三个人了。

但是随着曹操的掌权,曹操又被称为相国了。宰相制恢复。

自此以后,除了权臣之外,制度上讲唯一的宰相不再存在,多是几人平行,都是宰相(丞相)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1
“宰相”并非官职名称,宰是主宰,相是辅助,宰相,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辅佐帝王的最高级别职官称号。关于其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丞相”是中国古代王朝中实实在在的官职,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 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丞相制度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杀了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同时还废除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第2个回答  2012-10-11
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代,一些国家有太宰、相这些官职,比较重要。但是从古至今没有那个朝代有“宰相”这个正式官名。所以“宰相”应该是对相、丞相、中书令、参知政事、内阁首辅等这些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的俗称。
丞相是秦国统一前就存在的行政长官正式称呼,位列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首。秦汉统一中国后,都把丞相位置抬得比较高,独立开府、设置衙署。一些掌握实权的丞相如王莽、曹操甚至都成为皇帝的掘墓人。魏晋之后,官制发生变化,虽不称丞相,但中书令等具有相权,隋唐更是典型的代表。宋代又改叫参知政事,元代一度回复丞相之名,明初设相,后废之,改以内阁首辅作为行政首长。但是习惯上人们都把这些人都称“丞相”。
第3个回答  2012-10-11
官名。中国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 起源于战国。秦从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魏冉、吕不韦等都曾居此职。秦统一后只设左、右丞相。西汉初萧何为丞相,后迁为相国,何死,曹参继任。惠帝、吕后到文帝初年,设左、右丞相,以后只设一丞相。汉初各王国拟制中央,也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景帝中元五年(前145)改称为相。丞相制度于明太祖朱元璋在杀了丞相胡惟庸后废除,同时还废除中书省,大权均集中于皇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以皇权胜利而告终。
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联称,始见于《韩非子·显学》,但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第4个回答  2012-10-11
宰相在字面意思上比丞相要大,宰相在字面上是分配资源,丞相在字面上是承接旨意。
宰相是一个俗称,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这样名字一个官职,它所根据的是周礼中的“宰”,后人把它和相联系了起来。中国历史上只有汉朝有丞相,但是后人把后代的类似职位都称为宰相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