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起源——三公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朝廷中的最高官职,"三公"在唐代以前有着深远的历史。其名称源自周代,最早是指司马、司徒、司空,西汉时经今文学家依据《尚书大传》和《礼记》认为此为三公。古文经学家则依据《周礼》,将太傅、太师、太保视为三公。秦朝时期并未设立正式的三公职位。


汉武帝刘彻时期,为了强化皇权,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大将军的地位逐渐提升,成为辅政要职。西汉末期,哀帝元寿二年,丞相改名为大司徒,与今文经学所言三公名目相符,太傅、太师、太保虽位列三公之上,但实权已分散。东汉初,三公制度延续,太尉居首位,但实权逐渐向尚书台转移,三公更多是名义上的尊崇,如遇灾异,常被皇帝策免以承担责任。


三公制度在曹魏时期一度恢复,但实权继续向尚书机构倾斜。到了隋朝,三公成为虚职,至宋以后,太师、太傅、太保虽仍称三公,但已变为加官或赠官。唐代时,"三司"特指御史大夫、中书、门下,负责国家财政。宋朝时,三司成为财政核心机构,宋初设三司使,统管财政,至元丰改制,三司职权逐渐转移到尚书省的户部和工部。




扩展资料

西汉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经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