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是什么意思呀?

请问“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的语句结构,是不是“花空-觉-性了(舍掉),月尽-知-心证(?)”?请先断句解释,再讲引申义,不然长篇累牍的却不知所云。如果“花空”、“月尽”是两种不一样的境界,“心证”又是什么意思?怎么才算是“心证”?既然“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的语句结构,是“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就想知道如何证法?看到有心与佛相印证之说,也想知道是什么意思。

1.花空觉性了,花是指我们的心苞像八瓣莲花,花就是心。实际上是指第七识无明包裹第八阿赖耶识。花空既证得心空,心苞打开了,“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这与禅宗“脉解心开”、净土“花开见佛悟无生”的同一意思,是禅宗初关破本参,既是证得一切都是空性的显现。觉性既是空性,也就是我们的佛性。楞严经: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觉性了的境界更上一重。就是我们由原来识性做主转为觉性做主,但还有一个觉性在呀!此为根本无明,“知见立知,既无明本”。我们本来是觉性,还有一个觉性在,不是头上安头吗?所以要进一步把觉性也舍掉。
元音老人:
弟子问:
神会大师讲‘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又有祖师讲是众祸之门。该如何理解?
元音老人答:
不错,这能知的是谁?你知道了本性,不是众妙之门吗?大鹏金翅鸟一飞万里,全靠脚下点地的一点劲。我们修行全靠这个‘知’。后来人执著在这个‘知’上便成窠臼,又不对了。所以祖师说是众祸之门。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法无定法。
2.月尽知心证,境界就更进一步了,是破重关的境界。
我们破了初关,进一步除习气,会大放光明,被比喻为明月,但仍不是究竟。很多修行人停留在这殊胜的境界当中,不继续往前走。所以憨山大师说:“荆棘丛中下足易,明月帘下转身难”。要进一步不着光明,所以说月尽知心证。请看以下讲解:
元音老人:假如功夫做得好就应当有空、乐、明三种妙明境界现前。但是我们不能着相,如果着
空相就不能出空界,着乐相就不能出欲界(这个乐就是淫欲心的乐),着光明相就不能出色界。禅宗有个公案讲:一个和尚修法修的很好,时时刻刻如朗月当头。就是时时刻刻头上象有一个明亮的月亮大放光明。他去请教曹山祖师(洞山的徒弟叫曹山,曹洞宗的开宗祖师):“朗月当头时如何?”曹山祖师答道:“犹是阶下汉”。就是说他还在色界之下。他又请求曹山说:“请师父慈悲接引我上阶”。曹山答道:“月落时相见”。这个公案讲得很好。那么“月落时”,是不是指月亮没有了,黑暗了呢?不是!而是说我们在光中要不觉得有光。就象鱼在水里不觉得有水,我们人在空气当中不觉得有空气一样,就是要求我们既不住着身体化空,也不住着快乐无比,更不住着大放光明。如果事事无住,那就成就了。一有住着就落窠臼而不能圆证佛果。 (元音上师问众人:‘月落时作么生相见?月亮落之后,怎么相见哪?’众默然良久,上师曰:‘止!止!别想了。拂袖归方丈去也!’)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5
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这句诗源自唐代,意喻佛家修炼到了一个境界,自然会释疑而悟.这其实是后来中文'自由心证'的词源
第2个回答  2012-07-12
关于佛性的,修行追问

这也叫答案?

第3个回答  2012-06-25
.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