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草船借箭的是不是诸葛亮?

听说草船借箭的人不是诸葛亮,这是不是真的
??

  真正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是孙权。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由此可见,“草船借箭”只是罗贯中根据孙权的这件事改编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1-20
草船借箭历史确有,但不是诸葛亮
【真实的历史】: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1-28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大体都会记得草船借箭,这一段的孔明不是妖精也似鬼,捉弄老曹,捉弄老周,还顺便吓唬鲁子敬。

这段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因为孔明多智,为了防他将来作祟,周大都督决心“公道杀诸葛”,给孔明委派了一个差事 – 十天内造十万支狼牙箭,意图逼死卧龙。结果诸葛亮还价到三天,还立了军令状。
三天的头两天诸葛亮连喝两天酒,什么也没干。
用说书老先生话说,这两天酒喝的可有作用。要知道周瑜上任,给诸葛亮委派的头衔是“水陆参谋,随时参赞军机,长江总巡哨,无事不得登岸”,前者劳心,后者劳力,江上营里两头跑,深有折腾折腾孔明的意思。诸葛亮不是铁打的,现在弄出两天休假来,正好养养身体,否则过几天借东风跳大神的时候体力会顶不住的。
等到第三天,诸葛亮借了鲁肃的二十条旧船(新船也要射坏,所以诸葛亮借旧的),五百老军,乘着一天大雾夜逼曹营,利用曹操不习水战雾天怯于出战的心理,收曹营射来的十万支箭顺利返航。此之谓草船借箭。诸葛亮潇洒,事儿办得漂亮,故事也跌拓起伏,有趣得很。
当然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这是为了渲染诸葛亮的才智,罗贯中搬来的一段故事。
然而,这故事背后,细细想来,竟有一些地方很有些真实的味道,尤其是军工生产方面,好像老罗还挺懂行的。
首先,周瑜为什么一开口要诸葛亮造“十万支”箭,而不是二十万,三十万,一百万呢?
那位先生说了,萨苏你这是抬杠,周都督顺嘴说的呗。
这可不是老萨抬杠,周瑜早就有决定 – “公道杀诸葛”,这种杀法就是找茬阿。找茬有找茬的规矩,那就是借口得合理,这十万支箭要是一个太离谱的数字,或者没有那个需要,那就算杀了诸葛亮也难免有人替他叫屈,不够公道的。
经过计算,萨发现周瑜这个数字叫得极有道理。
理由呢?计算一下江东三军的需求量就可以了。
三国时候一个士兵需要多少支箭,今天已经无可考证了,幸好,唐代有个叫李荃的写了一本《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里面有唐军的箭支配备数字,考虑到唐弓的结构和汉弓并无本质区别,战法也没有革命性的提高,我想这个数字是可以参考的。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里面注明,唐军战士的弓箭配备是每人三根弓弦,三十六支箭,其中破甲狼牙三十,鸣镝二,月牙箭四,供十天作战之用(十个基数)。周瑜手下的军队一共五万,但到达赤壁的,《三国演义》说明只有三万,另有两万为后援,三万战士,每人三.六支箭的话,总数正好接近十万。
如此,周瑜的“十万支狼牙”,用现在的话说,就正好是吴军一个基数的弹药,也就是说如果造五万支或者三万支,就有一部分弟兄分不到了。因此,周瑜以此数量要求于诸葛亮,是比较合理的。
那么,接着就看时间了,周瑜所说的“十天”造箭十万,是不是真的太紧呢?
当然紧了,您没看鲁子敬听见这数字眼睛都蓝了吗?
口说无凭,咱得算,有数字才能说服人不是?
按照评书说法,当时的确有人算过,那就是鲁子敬。当时鲁肃计算的结果是需要三十天,所以在周瑜背后给诸葛亮比划三个指头,意思是三十天,诸葛亮看了,心里有了谱,对周瑜说:“都督,三天够了。”于是立了军令状。
事后鲁肃问诸葛亮你怎么这样大胆,居然说三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你说的么,你比划三个指头。(鲁肃说我没有说啊,我比划三个指头不假,还用另一只手的中指比上来,表示的是“卅”么,诸葛亮说这个我倒未曾留意。。。)就因为这个,鲁肃心里有愧,诸葛亮找他借船借老军,都只有尽力帮忙。
那么鲁肃算得对不对呢?
不巧得很,兄弟手里正好有点儿资料,计算一下,鲁大夫是内行阿内行。
三国时代造箭的程序和一天的工作量,是不好考证了,但考虑到箭的造型变化不大,用宋代的数字大概也可以反映了。
周瑜听说诸葛亮承诺三天造十万支箭,倒也没觉得这家伙太离谱,他的看法是这回可抓住一棒槌,敢情诸葛亮不懂造箭,以为箭跟筷子似的削削就能出来,快得很。实际上制造一支正规的箭,包括相当的工序。打箭头,削箭杆,漆箭身(防水),箭尾胶着三根羽毛,箭的末端还要削出射箭时防滑的棱线,真造起来,是要花时间的。
要多少时间呢?
沈括《梦溪笔谈》提到,宋代的工匠造箭,三个工匠两天的时间造箭一百五十支。
那么,平均一下,一个工匠一天可以造箭二十五支。按照三国评话,当时吴军中专门有一个箭匠营,共计一百人。那么,一天可以造多少箭呢?如此计算下来,和平时期两千五百支,三十天可以造七万五千支,当然这是和平时期的速度,如果到战时多给加班费外加大铡刀伺候着,肯定还能快些。这样,鲁肃算三十天可以造十万支箭,并不太离谱,甚至还可能快些。上限能达到二十四万支。怎么算出来的?待会儿说。
如此,您说周瑜要求十天造十万支箭,不是强人所难么?怎么能说是“公道”呢?
这个,按照说书的老先生解释,也有道理。周瑜是准备让诸葛亮还价的,你说二十天就二十天,三十天就三十天,显得我大方。但是再长不行了,因为那样你箭没造好,曹操就打过来也。只是,到时候我在料上给你做手脚,今天缺翎毛,明天少摽胶,甚至八万支的箭料当十万拨给你,到时候再给你按一个贪污,一个脑袋都不够我杀。
结果诸葛亮弄出一个三天造十万支箭来,三天,按照刚才的数字计算,也就是一万支箭。这回,真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了。
对于孔明说三天造十万支箭,大家这样就可以对其夸张有一个数字的认识了吧?
谁能想到孔明有上曹操那儿借箭的怪招呢?
最后,说说那个最多三十天可以造二十四万支箭是怎么算出来的。
还是诸葛亮创下的纪录。
话说诸葛亮立了军令状,他不着急,箭匠们替他着急,赶来催着开工,诸葛亮这回有权了正好用一用 – 怎么有权了?让他造箭当然有人财物的权利了,不然怎么干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于是,第一天,诸葛亮给箭匠们吃了一天的开工酒,第二天呢,又吃了一天的完工酒(省得你们老惦记着这席酒不好好干活),第三天。。。
第三天孔明急了,说我不懂造箭你们怎么也不懂啊?三天能造出十万支箭么?你们还好意思吃两天的酒?这不是害我么?箭匠们赶紧辩解,这是您军师给我们吃的,我们可并不想害军师。酒也吃了,怎么办呢?孔明说你们吃了我两天的酒,要不要拿出点儿良心来?箭匠说那当然了,我们能做什么呢?
孔明说造箭呐,这回要你们连夜干了,多造一支,我可以少一份罪名。
箭匠们都是老实人,纷纷应承,赶紧就去干活。
诸葛亮什么意思?他的想法是糊弄周瑜一下,如果周瑜来看呢,不要以为我有别的花样,要让他以为我在病极乱投医。
同时诸葛亮告诉箭匠们:箭不要和平时一样造,不必组装起来,箭头归箭头,箭杆归箭杆。箭匠们说这不成为箭阿,不过这样少了几道工序,可以多造不少箭呢。
这是为什么?
诸葛亮想从曹营收来的箭,总有不少损坏的吧,正好用这些零件修理么。
造了多少?
创纪录了,箭匠们感谢诸葛军师两天的酒席,一天一夜造出来八千支箭,要知道平时三天才可以造一万的。如果一天造八千,三十天当然结果就是二十四万支箭了,当然不可能这样日夜不停的干,而且造出来的也不是一天八千支箭,而是一天八千套零件,所以说这是个不可实现的上限而已。
真没想到,罗贯中对造箭这一行,也是满懂行的。
第3个回答  2008-01-23
“草船借箭”应该是谁的故事?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故事人物介绍】: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鲁肃字子敬,三国时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献帝时为丞相。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4个回答  2008-01-20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读了这段故事,常常使人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然而,诸葛亮的一生并没有干过这件事。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罗贯中凭空杜撰的呢?那也不是,因为他确有所本。
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41515.htm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