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中的飞机是怎么拍摄的

如题所述

最近,战争题材影片《八佰》正在国内热映,该片讲述的那段历史也引发了广泛关注。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38年,当年在汉口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就把这一英勇悲壮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这部82年前在炮火中拍摄的影片名为《八百壮士》,其中导演应云卫、主演袁牧之都是宁波人,另一位主演陈波儿后来也成为宁波媳妇。

《八百壮士》工作照.webp.jpg

《八百壮士》工作照2.webp.jpg

影片《八百壮士》拍摄时的工作照

82年前宁波电影人就拍摄了“八佰”

“《八佰》热播,引起社会各界对那段历史的回望与缅怀。事实上,第一版《八百壮士》是在淞沪会战的第二年(1938年)拍摄的,是由甬籍电影人应云卫担任导演、甬籍电影人袁牧之饰演谢晋元团长、后来成为宁波媳妇的陈波儿饰演杨惠敏。”8月26日一早,宁波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江伟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感叹道。

“之前听说电影《八佰》的部分场景是在宁波拍摄的,后来梳理历史材料才发现,原来在82年前,宁波电影人就已将这段历史搬上了大银幕。”据黄江伟介绍,中国的电影发展史至今已有100多年,早期的中国电影在上海,而上海的早期电影,大多是宁波电影人创作的。

“《八百壮士》拍摄时,正值武汉会战,影片是在日军的飞机轰炸下完成拍摄的。”黄江伟通过历史材料介绍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电影界的精英陆续从上海会集于武汉。在这一支影视人才队伍中,就有电影《八百壮士》的编剧阳翰笙、导演应云卫和主演袁牧之、陈波儿。

剧照1.webp.jpg

剧照3.jpg

剧照5.jpg

电影《八百壮士》 剧照

导演1.jpg

宁波籍导演应云卫

陈波儿扮演的童子军杨惠敏.jpg

《八百壮士》中的陈波儿

袁牧之扮演的谢晋元.jpg

《八百壮士》中的袁牧之

袁牧之1.jpg

袁牧之

陈波儿.webp.jpg

陈波儿

合影222.png

袁牧之与陈波儿合影

阳翰笙,著名作家、编剧,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南昌起义军南征,任起义军政治部秘书长;应云卫,190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慈溪,著名左翼电影导演和制片人,1935年被单线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秘密党员”;袁牧之,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40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陈波儿,被称为“人民艺术家”,1937年在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与袁牧之结为夫妻。

1938年1月,阳翰笙在武汉提议电影界应成立全国性的组织,得到电影、文化、戏剧各界的一致同意,推定应云卫等35人筹组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阳翰笙等4人起草宣言。当年1月29日,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当时,中国电影制片厂是由汉口摄影场改组而成的,归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第三厅由周恩来分管,主要负责宣传文化工作。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来自上海的进步艺术家纷纷参加中国电影制片厂抗战电影的拍摄工作,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迅速壮大抗日阵营的宣传队伍,推动全民抗战运动的广泛开展。

在敌军的飞机轰炸下拍摄出经典之作

淞沪会战打响后,上海军民英勇抗战。1937年10月下旬,日军围困了上海闸北四行仓库,守卫仓库的中国军队第88师第524团第2营(即“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营长杨瑞符的指挥下,坚守阵地、寸土不让,英勇顽强地抵抗日军。上海广大市民被八百壮士的英勇气概所感动,纷纷以各种方式支援守军。

当时,宣传文艺界被八百壮士的伟大事迹深深感动,迅速创作出一批反映八百壮士英勇斗争的优秀文艺作品,如二幕剧《八百壮士》、歌曲《歌八百壮士》等。阳翰笙则迅速写出了电影剧本《八百壮士》。此时,谢晋元等守军仍被困在上海租界。阳翰笙希望通过《八百壮士》这部影片,表达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真诚愿望。

电影《八百壮士》由应云卫导演,袁牧之饰演谢晋元团长,陈波儿饰演女童子军杨惠敏。当时,应云卫、袁牧之和陈波儿一度被人称为电影界的“三杰”,他们三人“合作的影片虽不多,可是没有一部不是著名作品”。

《八百壮士》的拍摄条件十分简陋,器材匮乏,也没有摄影棚,拍摄组就在汉口杨森花园布景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武汉保卫战打响,日军飞机经常对武汉进行轰炸。在敌人的炮火之中,全体人员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极强的工作责任心,不到半年的时间,即完成拍摄任务。

影片不仅表现了军队的抗日士气,也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热情。正如阳翰笙所说:“在这个剧本中,我不单写八百壮士的英勇战斗,而且还写了工农商学兵、各人民团体对八百壮士的支持,这就是群众支持抗战,是全民的抗战。”

“这是事实的再现和血泪的结晶”

1938年7月,电影《八百壮士》拍摄完成后,立即安排电影放映队在各地进行放映,并决定将放映的全部收入,悉数购买书报等慰劳受伤士兵。

在“八一三”抗战周年纪念前夕,影片首先在武汉连映5天。此后,全国各地对这部影片的热情持续高涨。1938年9月6日,影片在香港平安影院放映。1939年2月,影片在上海新世界连续放映4天后,应市民要求,又在公共体育场连映2天。1940年,中国电影制片厂西北摄影队在陕北榆林放映该片,观众达万余人。同年7月,影片在云南昆明南屏剧院放映。1941年4月,谢晋元夫人去世后,重庆唯一大戏院连续放映四场该片以示悼念。同年11月,电影放映第六队受邀在西安欧美同学会大礼堂放映该片。

《八百壮士》还在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以及法国、瑞士的反侵略者大会上放映,反响也极为强烈。1939年初,国际反侵略运动中国分会会同中国电影制片厂将《八百壮士》译成法文,在法国各地影院上映。

作家郁达夫看过《八百壮士》后,评价说:“这影片的价值,是不可以和好莱坞或英德诸制片厂,在和平空气里所创制出来的诸种幻想的战事影片来相提并论的。因为一方面的作品,是技巧的搬弄和科学的运用;而另一方面的作品,却是事实的再现和血泪的结晶。”郁达夫号召广大华人在抗战中,“以八百壮士的孤军苦斗,来作我们的模范。我所以敢推荐这一个影片,希望我黄帝的子孙,都能一看此片,而来尽他们或她们对国家民族所应尽的责任。”

1996年,电影《八百壮士》荣获“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新进杯奖。

影片《八百壮士》拍摄结束后,阳翰笙与应云卫即赴重庆大后方,继续以影视作品鼓舞民众士气、支援全民抗战。袁牧之与陈波儿则前往延安,在延安,他们主要从事摄影工作,为抗战时期延安军民留下了一系列珍贵的影像资料。

“作为宁波人,感到非常自豪!”

“1938年的《八百壮士》,是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后,快速完成创作的一部经典影视作品。”

“当时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国防电影’,爱国将领与普通百姓的家国情怀是一致的,大家有着共同的民族性。”

“当时的拍摄条件是现在人没法想象的,上面有敌机轰炸,下面炮声隆隆,大家仍在坚持拍摄,可以说,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同样可歌可泣。”黄江伟在解密这段历史的同时,感叹不已。

谈及这部82年前的抗战题材影片,黄江伟个人感受很多。 “首先,这么大的一个历史题材,在当年是由宁波团队来完成的,家乡人民的这种自豪感是非常强烈的; 第二个方面,就是非常感慨,感慨这些早期中国电影人的家国情怀,感慨于他们的这种使命感。用记录时代、呼唤民众的思路进行创作,非常的了不起。”第三个方面,回望宁波近现代文化艺术创作,尤其是在上海开埠以后,宁波的文艺精英在影视、音乐以及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对当下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鞭策,“希望这样的感人事迹,能够激励大家继续发挥各方面的力量,让更多的宁波声音、宁波作品呈现在大银幕上,呈现在更多民众的眼前。”

黄江伟回忆,2017年,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在中山公园逸仙楼举办了一场“甬籍近现代电影名家成就展”,袁牧之的女儿袁小牧专程来甬参加了活动,之后她又赶往天一阁查阅袁氏家谱,进行寻根。“袁小牧老师给我们提供了100多件有关袁牧之生前的珍贵史料,供我们进行历史文化研究,这些珍贵物品一直保存在中山公园逸仙楼中,为我们研究近代影视宁波的发展,提供了很多鲜活、翔实的材料与依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关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非常风气网